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古人14歲男孩的稱謂

古人14歲男孩的稱謂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03 09:15:20

@秦楚刊号

中國是禮儀之邦,這也集中體現在稱呼上,古人有許多謙虛的稱呼和尊敬的稱呼。

古人14歲男孩的稱謂(民俗之謎稱孩子)1

古人的謙稱

古人在說話時非常注意稱謂,說自己時用謙恭之詞,稱對方時用尊敬之語。在說自己時,謙稱因身份不同而千差萬别,如有“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不佞”“不敏”“晚生”“學生”“後學”“小子”等。單個字可以說“仆(自謙為對方的仆人)”如“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可以說“愚”,也可以說“竊”,“愚以為”“竊以為”都是“我認為”的意思。大臣在皇帝面前說“微臣”“臣”,甚至說“奴才”,犯了罪的臣子口稱“罪臣”。下級官吏在上司面前稱自己為“下官”“卑職”。下級将領在統帥面前稱自己為“末将”。帝王稱呼自己為“寡人”“孤”(孤指單,寡指少。君主稱“孤”道“寡”,是一種自我貶損。“孤家寡人”後來成為君王的專有稱謂,其自謙的色彩逐漸消失)。丫鬟自稱“奴婢”。百姓在官員面前稱“小人”“草民”。古代女子的謙稱也有很多,像“妾”“妾身”“賤妾”“奴家”。出家人稱自己“貧僧”“貧道”“貧尼”等。這些都是古人對自己的謙稱。

謙稱不僅說自己,在向别人提及家人時也常用,如說自己的兒女“小犬”“不肖子”自己的妻子為“内人” “賤息”“小女”“息女”等。說自己的物品時,言房舍為“寒舍”“蓬荜(蓬門荜戶的略語)”“舍下”。稱自己的想法為“管見”“淺見”“拙見”。稱自己的文章為“拙作”“無能之辭”“鄙賤之語”;而在發言、表演之前,“抛磚引玉”“獻醜”之類的話也必不可少。諸如此類的謙稱,現在多已被淘汰,隻是在書面語或外交辭令中,還偶爾被借用,但已貶損不足,幽默有餘,成為了語言的裝點。

古人14歲男孩的稱謂(民俗之謎稱孩子)2

古人的尊稱

“尊稱”與“謙稱”相對,指對他人表示尊敬的稱謂。在古代,最普通的尊稱是“君”,不論對方身份高低,都可稱“君”,意為“您”或“先生”。下級對上級以及平級之間,常用尊稱“公”(“公”原為爵位,即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一,後又成為朝廷重臣的官名),以此作為稱呼,尊敬對方的意味明顯,而在“公”前加姓,也是當時非常流行的稱謂,如稱李淵為唐公。“子”原也是五爵之一,後演變為尊稱,如稱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程子、朱子等。其他的尊稱如,臣子稱君王為“陛下”(陛,本指君主宮殿的台階。群臣奏報時,不能直接禀奏君主,而是呼站在台階下的近臣傳達,後來“陛下”就成了君主的尊稱),稱太子為“殿下”。君王呼臣子為“愛卿”。稱對方父母為“令堂”“令尊”。稱對方子女為“令郎”“令愛”“令千金”。稱别人的意見為“高論”“高見”。稱别人的文章為“大作”。稱兄為“兄台”。呼弟為“賢弟”。稱婿為“賢婿”。稱友人為“先生”、“足下”、“閣下”。稱别人的妻子為“尊夫人”。稱夫妻為“賢伉俪”。稱“府上”。稱别人的徒弟為“高徒”“高足”。稱别人的家為“雅舍”名為“雅号”。稱心胸為“雅量”。稱和尚為“聖僧”“高僧”。尊師為“夫子”“師父”“先生”“先哲”等。

古人14歲男孩的稱謂(民俗之謎稱孩子)3

尊稱在古文中很是常見,如張良代劉邦給項羽獻禮時說:“消公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足下”即是對項羽的尊稱。與謙稱的貶損意味不同,尊稱多為表示美好、高貴、高尚的字眼。這些稱謂有很多至今還在使用,成為我國語言文化遺産的一部分。

下期繼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