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強迫症,6:13 推送;本文為原創,
(微專題和微考點除外)
678地理工作室
請看下面兩個鍊接
2003年-2018年16年全國高考文綜卷地理選擇題總結之微考點48湖泊的形成和演化
試題引入:
(2018年全國三卷)貝加爾湖(圖 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監測表明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可達 8 千米。據此完成 6~8 題。
6.貝加爾湖形成于
A.地殼斷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斷河流
7.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且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說明
A.湖區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徑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8.貝加爾湖湖水更新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發弱 B.湖泊面積大
C.湖水鹽度低 D.湖水深度大
知識講解:
湖泊是由陸地上窪地積水形成的,它水域比較寬廣,并且換流緩慢。在地殼構造運動、冰川作用、河流沖淤等地質作用下,地表形成許多凹地,積水成湖。湖泊與河流不同,它的換流異常緩慢,又不同于海,因為它與大洋不發生直接聯系。在流域自然地理條件影響下,湖泊的湖盆、湖水和水中物質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使湖泊不斷演變。比如按湖水排洩條件分為外流湖和内陸湖。按湖盆成因分為構造湖、火山口湖和冰川湖、堰塞湖等。按湖泊熱狀況分為熱帶湖、溫帶湖、寒帶湖。按湖水中的營養物質分為富營養湖、中營養湖和貧營養湖。按湖水的含鹽度分為淡水湖,含鹽度在0.1%以下;微鹹水湖,含鹽度在0.1%-2.4%之間;鹹水湖,含鹽度在2.4%一3.5%之間;鹽水湖,含鹽度大于3.5%。
構造湖是陸地表面因地殼位移所産生的構造凹地彙集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形成的湖泊。其特征是坡陡、水深、長度大于寬度,呈長條形,而且常常幾個湖泊成串分布。按地殼運動的性質分為褶皺湖和斷層湖兩大類。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即為斷層作用所緻,長750公裡,寬85公裡,最大水深達1620米。世界上構造湖群最集中的地區是東非大裂谷,坦噶尼喀湖(深1435米)和馬拉維湖(深706米)均位于此。中國主要的構造湖是雲南省的滇池和洱海。
構造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内外力作用是一對矛盾力,對于構造湖來說,内力作用使湖泊變深變寬,而外力,主要是河流帶來的泥沙沉積,則使湖泊變淺。湖泊的演化過程,取決于内外力的對比關系,當内力為主導力時,湖泊繼續變深,當外力為主導力時,泥沙的淤積使湖泊變淺。
湖水的循環更新速度,取決于湖泊的總水量和進出水庫的水量的比值。一般情況下湖泊的進水量和出水量是平衡的,進水量主要是徑流彙入,出水量包括徑流流出和湖水的蒸發與下滲。總水量越大,出水量越小,循環更新的速度就越慢;總水量越小,出水量越大,循環更新的速度就越快。
試題解析:
第6題:由材料中的“最深”和圖中貝加爾湖的狹長的形狀可以判斷其為構造湖。故選A。
第7題:内外力是矛盾的,外力沉積,内力就表現為下沉。沉積物巨厚,說明下沉的也巨深,而這麼厚的沉積層,居然也沒有使湖水變淺,還在加深,說明下沉的速度比沉積的速度還要快很多。湖區降水量加大和入湖徑流量增多并不能使湖泊變深,我們覺得這兩個選項會使湖水變多,所以湖泊變深,其實是錯誤的,因為貝加爾湖是一個外流湖,東南角的河流是流入的,西南角的河流是流出的,當入湖水量增多時,出湖水量也會增多,并不會使湖面變高。故選C。
第8題:貝加爾湖是最深的湖泊,所以湖水量巨大,湖水量大,所以更新速度慢。故選D。
欲購微專題請加微信詳詢
為了減小某一位老師的工作量,所以
您的姓氏拼音
2018年12月8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