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出自于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思想的《論語》。年:年齡。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道,一方面因為他們的高壽而高興,一方面為父母的衰老而恐懼。
賞析孔子教導做子女的要知道父母的年壽日高,逐年衰老。應該在父母有生之年竭盡全力侍奉他們,關心他們,使他們能夠有一個快樂,幸福的晚年。孔子在這裡也道出了人的矛盾心理。父母增歲,子女喜憂參半。高興的是父母身體健康,享有高壽,兒女就能多盡孝心,報答養育之恩。擔憂的是父母畢竟年壽已高,會日漸衰老,總有一天要棄自己而去,再也沒有機會守在他們身旁行孝,孝子之道也正如此。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铎”,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主要由仲弓、子遊、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紀念老師,憂慮師道失傳。并由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故漢儒曰:章句發明始于子夏。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源于此,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古往今來,中國人一直把“孝”視為個人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國家安康之本,甚至是人類延續之本。在當今中國,如何弘揚孝道文化,不僅關系家庭和諧、人民幸福,更關系到社會的長治久安和民族興衰。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髒,隻有一具軀殼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
故事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突然聽到有人在哭,聲音顯得很悲哀。孔子對駕車的人說:“這哭聲,雖然聽起來很悲哀,卻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聲啊!”于是,趕着馬車尋聲到前面,前進一小段路後,便看到一個不尋常的人,身上挂着鐮刀,系着白帶,在那裡失聲痛哭,然而卻不是哀喪之哭。
孔子于是下車,上前問道:“先生,請問您是什麼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孔子問:“您現在并不是服喪的時候,為何會哭得這樣悲傷呢?”丘吾子哽咽地說:“我此生有三個過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覺悟到,但已經是追悔莫及了。”孔子便問:“您的三個過失,可以讓我聽聞嗎?希望您能告訴我,不要有什麼隐諱啊。”丘吾子悲痛地說:“我年輕時喜歡學習,可等我到處尋師訪友,周遊各國回來後,我的父母卻已經死了,這是我第一大過失;在壯年時,我侍奉齊國君王,然君王卻驕傲奢侈,喪失民心,我未能盡到為人臣的職責,這是我第二大過失;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間卻離散斷絕了,這是我第三大過失。”丘吾子又仰天悲歎道:“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啊;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啊!就讓我從此辭謝這個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盡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