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人處世的中庸思想

為人處世的中庸思想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3:50:59

編者按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如果孔子認為對生活沒有過分的欲望,行事做人能夠謹慎端正就可以稱之為好學的君子了。那麼年過古稀的高振凱老人可稱得上是真君子。他沒有受過系統的文化教育,一輩子靠自己讀書認字獲取知識,他卻将“四書”進行了系統的解讀。他的文字中雖沒有高屋建瓴的思想,但字裡行間卻飽含着對于中華文化深深的敬意。他說:“中華文化太好了,我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是他一輩子的夙願。高振凱老人的《四書解讀》将在【百姓讀四書】專欄陸續推出,下文摘自高振凱老人《四書解讀·中庸》篇,以飨讀者。

為人處世的中庸思想(百姓讀四書中庸之道)1

【原文】

君子之道費而隐。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鸢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譯文】

君子的道廣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雖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是它的最高境界,即是聖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雖然不賢明,也可以實行君子的道;但是最高深境界,就是聖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是人們也有不滿足的地方。所以說到大,就大得連整個天下都載不下;君子說到小,就小得連一點兒也分不開。《詩經》中說:“鸢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這是說上下分明。君子之道,開始于普通男女,但是它的最高深境界卻昭著于整個天地。

【解讀】

此文中所說的這個“道”是中庸之道。這個“道”可謂是說其淺,淺而易見;說其高,高不可攀;說其深,深不可測,可算的上是一個抽象令人難解的“道”字。

[君子之道費而隐。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

“君子之道費而隐”,如此之言中所說的這個君子,是指那些學識資深,道德修身至善的人。這些學識資深,道德純厚的君子,他們既知道中庸之道的大道理,也明白其中的枝末細節,是博古通今識多見廣之士。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如此兩言之義是說雖然這些普通百姓與君子相比有些愚昧,但是,道不遠人,遠人非道上下左右逢和的中庸之道,這些普通百姓也知道。因為不遠人中庸之道産生形成都是來之于人固有仁、義、禮、智、忠、孝、誠、信之善本天性,所以,百姓也同樣崇尚信仰親人的中庸之道德。因為中庸之道的産生與應用并沒離開人固有的善本天性,所以說一般夫婦雖然比君子愚昧,也可以知道這些道理。

具體對人而論,中庸之道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下左右和諧共處親和人之道。即然是不遠人親人之道,其道産生之根本離不開仁、義、禮、智、忠、孝、誠、信、人皆固有善本。《大學》中說:“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道近矣。”根據如此之規則來解讀中庸不遠人之道,便知中庸之道與人固有善本德性是本立而道生的關系了。德,是人之善本天性;道,是運用德性之方法。凡是産生于人固有善本之道,才是君子之道,普通百姓雖然愚昧也同樣能實現中庸這個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費而隐,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如此所述之義是說率人善本所立中庸之道,不僅那些學養資深道德至善的君子賢人知道其高尚,就是普通百姓也知道中庸之道上下左右逢其和,是美好的道德。

[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如此所言之意是說如果向中庸之道的深義,廣義去理解研究,特别是用中庸諧調各種事物矛盾的時候,中庸之道就會變得深不可測,高不可攀,無止無境了。就是上達聖賢資深的君子賢人,将中庸之道做到無過無不及恰到好處,他也有深究不透的問題。因為中庸道德義在随機應變,不是絕對一成不變的死規矩,因為世事無常,道無常道。

中庸道德行施與運用是在道德與智慧的權變之中随機應變,此一時,彼一時。《大學》中說:“唯道不于常,善道者得之,不善道者失之。”說的正是這個道理。由此可鑒,中庸權變正與老子《道德經》中所說:“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與規則相契。如何行施中庸之道,義在因時而宜不可一成不變。之所以說對于行施中庸道德“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說的是世上沒有至高無上,盡善盡美,萬事通的聖人。

[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這段論述是說雖然普通人學識淺薄,他們也沒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也成不了君子賢人,但是這些普通人照樣能遵守中庸之道,來諧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反而言之,那些高尚的君子賢人,如何運用中庸之道來諧調人事關系一定存在“善道則得之,不善道則失之”難解的地方,所以隻能将中庸道德看成是一根标杆,可度而不可至了。因為行施中庸來權度人與事物的關系,很難把握長短與輕重,權度人的感情變化不同于對事物權輕重,度長短之容易。因為人的感情變化比事物的兩面性更複雜多變,将人的感情矛盾協調至平衡穩定而恰到好處不容易。

[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

這段論述說的是天地生育萬物,養育萬物,天地卻是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然而如此道德高尚的天地之道也是難趁百人心。難道不是嗎?天若下雨有的人喜歡,也有的人就會抱怨。由此可鑒,如此偉大的天地之道無私的生育萬物,養育萬物,無怨無悔,仍然還不能随人人所願。這是比喻道德再好也會有人不滿意的地方,也做不到異口同聲說你好,說明了行施中庸難成十全十美。

[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

如此所言之義說的是中庸道德說它大,整個天下也裝不下。中庸道德大得就像太陽一樣能照亮全天下,每個地方都能覆蓋,即是那些隐蔽之處也能照亮。中庸之道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人人家家都須要中庸道德,不能離開中庸道德。“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之所以說中庸道德大的整個天下裝不下,這是說中庸道德對人生而言無所不至,包羅萬象。

[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如此所言之義是說中庸道德小,就小的無所不在,人的一言一行都與中庸之道有必然關系。人生在世大事小情都離不開中庸這個君子之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離開了中庸道德,人類社會将比禽獸社會更可怕。所以,中庸之道說它大,治天下離不開;中庸之道說其小,人生時時刻刻寸步也不能離開它,一言一行都離不開中庸之道德在其中。

[《詩》中說,鳥樂曠空,魚喜深淵]

如此《詩經》所言之義是說鳥和魚都有各自志向與向往的追求;相對人而言,人的志向與向往也不外乎是追求自由幸福之向往。之所以儒家引用《詩經”如此所言,是以鳥魚之情比人而喻,因為人類的志向與向往與追求猶如烏樂曠空,魚喜深淵。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這是此文論述之結語。所言之意是君子所崇尚信仰的中庸和諧之道,并不是深不可測,高不可攀。中庸之道其根本是來源于人的善本天性,來之于生活,其實君子中庸之道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如此兩言正與《中庸》:“天命性謂之,率性之謂道,修道謂之教”道理相契。君子之道本來就是率人人天生固有仁、義、禮、智、忠、孝、誠、信、立道施教,人人都能成為遵中庸之道的君子。如果把人的善本啟動起來成為民俗化,世俗化,就能使天下如天地之道生育萬物,養育萬物。

來源 |中國孔子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