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荔枝的日子一點都不好過。
日前,一篇網文《空腹吃荔枝10個孩子死亡!醫生的呼籲為所有人敲響警鐘!》在社交網絡上刷屏,将荔枝推至輿論的漩渦中心。文章提到,空腹吃大量荔枝可能會“中毒”,嚴重者可能會緻死。
盡管後來專家證明,“荔枝病”實質是空腹食用大量荔枝後導緻的突發性低血糖,患者僅需口服糖水即可緩解症狀,但是有關荔枝的“負面信息”仍在社交媒體上持續發酵。
在坊間,上至七八十歲老叟,下至三四歲垂髫,無人不知荔枝的“火氣大”。荔枝吃多了會上火成為共識,但這一說法究竟有無科學依據?
Plus君将和大家講述荔枝的上火故事,從現代醫學角度切入,闡明上火的機理,厘清荔枝與上火之間的關系,給這一民間說法蓋上“科學的印章”。
一個荔枝三把火?
千年來,多少文人不吝溢美之詞,為荔枝“點贊”:“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與此同時,在民間,荔枝“火氣”很大也是無人不知。在嶺南地區,“荔枝吃多會上火”“一個荔枝三把火”的說法更是深入人心。
荔枝的“脾氣”當真如此火爆嗎?
南方醫科大學口腔醫院牙周科副主任鐘德钰表示,“荔枝吃多會上火”這一說法有道理,但不科學。部分人在過度食用荔枝後,确實會産生牙龈出血、口腔潰瘍等上火症狀。荔枝與上火之間關系撲朔迷離,暧昧不清。
事實上,上火是老百姓用來區分疾病的一種粗淺的分類法。在過去,由于現代醫學發展落後,人類對疾病的認知尚不明朗,會将很多症狀劃入上火的名下。
不誇張地說,上火是個家喻戶曉的“醫療詞彙”。它常以牙龈出血、口腔潰瘍、嘴角起泡、便秘等名号,出現在日常生活中,聽得見、看得到卻始終摸不清底細。
後來,上火被納入了中醫學。在中醫熱證範疇内,“火”可分為“實火”和“虛火”兩大類,臨床的上火類型有“心火”和“肝火”。對付上火的辦法是“祛火”,即中醫的清熱瀉火法,可服用滋陰、清熱、解毒消腫藥物。
可這些叙述局限于宏觀上,缺少客觀的理化指标來鑒定。畢竟,在醫學界,引起上火狀況的疾病可能多達數百種。
衆所周知,牙龈出血幾乎是上火的代名詞。然而,目前公認的牙龈出血主要是牙周疾病造成的,牙周疾病的最主要緻病因素是口腔微生物。
事實上,口腔是一個有菌環境,潔淨的牙齒表面被一層唾液薄膜所覆蓋,各種各樣的細菌就會在這層薄膜上“安家落戶”,逐漸成熟壯大,形成牙菌斑。
牙菌斑裡的細菌代謝會産生許多種有害物質,刺激牙龈組織産生炎症。在炎症狀态下,牙龈充血脆弱,稍受刺激,就會出血。
同理,現代醫學已證明,嘴角、舌頭起泡不是“火氣”累積,而是單純疱疹病毒感染的結果。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全球50歲以下的人至少有67%感染了這種病毒。
在現代醫學坐标系中,以往隻能用上火來标記的疾病有了新的坐标,如牙龈出血是牙周疾病,嘴角、舌頭起泡是病毒感染,便秘可能是腸道蠕動力不足導緻。
如果這些症狀都不屬于上火,那荔枝豈非是吃了啞巴虧嗎?可科學證明發現,荔枝并不是清白無辜的。
上火是炎症的近義詞
曾有不少人對荔枝和上火的關系做過研究,卻始終存在疑問。想要了解荔枝和上火之間的關系,就必須在現代醫學版圖上,給上火找到一個對應症狀。
荔枝與上火之間的關系究竟是如何?不少人曾對此做過研究,旨在闡明個中玄機。
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寫道:“荔枝氣味純陽,其性微熱。鮮者食多,即龈腫口痛也。”從中醫理論上說,荔枝引起上火主要與“性溫”相關。
但中藥和食物中的“性”“味”比較複雜,現代醫學還不能完全解釋荔枝“溫”的性質。
也有人表達過一種觀點:“荔枝吃多會上火”是因為高糖度。北京大學醫學部科研人員周亦川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的口腔内含有大量細菌,它們與口腔免疫系統相互對抗,誰也不敢輕舉妄動。但若大量糖分湧入口腔,那人體的免疫力會下降,口腔細菌趁機“揭竿而起”,原本平衡局面就會被打破。
相關媒體曾報道過,人的口腔表面有層黏膜,在黏膜下的結締組織中,有衆多分泌唾液的涎腺,它們對口腔中滲透壓的變化非常敏感。一旦吃下偏甜的食物,局部的滲透壓增高,會導緻口腔黏膜中的細胞脫水,形成炎症反應,口腔潰瘍随之而來。
但這一說法在網絡上也備受質疑。既然糖分是決定上火的關鍵,那甘蔗作為“敗火”的代表,難道是因為甜度不夠?
顯然不是。研究數據表明,甘蔗的總糖含量在100g—200g/kg,荔枝的總糖含量在100g—150g/kg,兩者的糖含量不相上下。不僅如此,甘蔗荔枝的糖成分均以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為主,成分相差不大。
如此看來,“糖度是引起上火的原因”的說法也不完全正确。一時間,關于“荔枝吃多會上火”的研究陷入了死胡同。
想要沖破研究瓶頸,關鍵是能否在現代醫學的版圖中,找到上火的對應物。
多年來,醫學界對上火機理的研究從未中斷過。一種主流觀點認為,上火是炎症的近義詞。2008年,研究者從治療角度上切入,論證了控制上火的症狀可通過抑制促炎因子前列腺素(PGE2)産量;2011年,研究者曾從症狀的角度切入,論證了炎症與上火的相似性,均以紅腫、熱痛為主。
在科學上,炎症産生是一個極複雜的生理過程,其中有兩大關鍵因素:分别是炎症細胞和炎症因子。炎症細胞被激活後,會釋放大量的炎症因子,炎症因子為表“感恩”,會進一步刺激炎症細胞,讓更多炎症因子有機會冒頭,周而複始,形成循環。
2014年,上火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張“科學名片”——那時,中國多家醫學院聯合開展一項對上火機理的研究,他們在論文中是這樣定義上火的:
在遺傳背景下,各種刺激物湧入導緻人體内環境發生變化,引發能量代謝紊亂,進而損傷黏膜上皮細胞,使得原本用于調節葡萄糖平衡的關鍵分子AMPK活性下降,黏膜免疫系統能力下降,導緻促炎因子分泌增多,繼發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局部發生炎症反應。
簡而言之,上火是炎症的一種表現,是機體對刺激的一種防禦反應。所以,吃荔枝會上火,從現代醫學角度上來說,可能是觸發了炎症。
若該說法成立,那促炎物質是什麼?在人體内,它們的活動軌迹是什麼?
水溶性蛋白——吃荔枝上火的“真兇”
早在2002年,研究者發現,荔枝中能引起炎症因子釋放的是水溶性提取物。十多年後,華中農業大學園藝學博士生闫慧清利用細胞模型,篩選出了柑橘中的上火物質——水溶性蛋白,“柑橘吃多會上火”的謎題有了答案。受此啟發,華中農業大學2015屆園藝學碩士研究生王小麗猜想,荔枝中是否存在某一種水溶性蛋白能促炎?
彼時,王小麗正在準備碩士論文,課題是找到荔枝導緻人上火背後的科學機理。
循着這樣的思路,王小麗開始了實驗研究。在将荔枝去皮除核後榨汁,她在4℃的環境下,分離出上清液,并對它進行冷凍幹燥、透析除去其中糖類小分子物質……她的目标隻有一個,提取荔枝水溶性蛋白。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細胞培育後,王小麗發現提取的荔枝水溶性蛋白“氣場十足”,有能力幹擾炎症細胞。那下一步研究的重點是,驗證荔枝水溶性蛋白是如何與炎症介質互動。
這一步研究關鍵在于選标記物。王小麗運用了中通量的方法,選擇促炎因子IL—1β,iNOS,COX—2和抗炎因子HO—1作為标記物,監測它們的mRNA表達水平的變化。
在研究基因表達的維度中,信使RNA(mRNA)角色相當于“KOL”。科學家會研究經它翻譯蛋白質數量,以此來判斷基因表達能力的強弱。如果想知道這些炎症因子有無活動迹象,最直接的辦法便是了解它們的mRNA表達水平。
結果不負所望。在荔枝水溶性蛋白面前,這些藏于巨噬細胞中的促炎因子變得“躁動”,紛紛提高在轉錄水平上的表達,前列腺素E2的産量猛增,就連平時“高冷”的抗炎因子HO—1也開始行動,抑制促炎因子的基因表達,兩種因子在人體内“打架”,“吵得不可開交”。
若兩者勢均力敵,那促炎因子無法在人體内“橫行霸道”,人體安全就有保障,因為抗炎反應會阻止局部炎症向系統性炎症或癌症發展。
實驗本質上是一場“緝兇”行動,研究者是偵探。在确定了荔枝中含有促炎蛋白後,王小麗必須弄清楚,究竟哪些蛋白才是誘導炎症的“幕後黑手”。
此時,質譜儀的出現推動了“案件”的進展。這是一種能深入研究蛋白質的儀器。隻要它一照射,原本躲在暗中的蛋白質會卸下僞裝,露出真實模樣。誰是“兇手”、誰清白無辜,一覽無遺。在圈定19種活躍蛋白後,王小麗深入挖掘蛋白的成分,經過多次比對後,最終揪出了3個“元兇”:14—3—3樣蛋白GF14λ、14—3—3樣蛋白GF14ω、14—3—3樣GF14υ。
事已至此,真相大白。14—3—3蛋白家族3名成員是誘導炎症産生的“幕後黑手”。此前科學研究表明,14—3—3蛋白家族調控着衆多的生理活動,如細胞凋亡、細胞周期、細胞代謝以及細胞侵襲等。在人類的生命中,這個蛋白家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一研究結果最終發表在英文期刊《園藝研究》,從此,在現代科學體系中,“荔枝吃多會上火”的說法有了權威的解釋。
【記者】黃錦輝 曹斯
【實習生】蔡雨婷
【校對】楊遠雲
【作者】 黃錦輝;曹斯
【來源】 南方号~醫療~廣東健康頭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