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正式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
但是僅僅14年後,秦朝就滅亡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的暴政。一個新王朝的建立,從常理來說,無論是從最高統治者的層次還是從廣大百姓的角度來講,這個國家最需要的就是休養生息。但是秦始皇沒有這麼做,他為了顯示自己的恢弘成就,不但窮兵黩武,而且還大擴大建,還有各種各樣的苛捐雜稅,徭役夫役,以至于“天下苦秦久矣”。
從另一方面來說,為了有力的維護這些統治,顯示他至高無上的權力,秦始皇還制定了各種嚴刑峻法,這樣就導緻各種社會矛盾越來越激化。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秦始皇駕崩的第二年,就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
但是從他自己高度的自負角來看,他自認為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不會有人反抗,秦王朝更不會滅亡。但是意外總會有,耳根也不會清淨,他在位的時候經遇到幾個令他極其忌諱的谶語。這些谶語點明了兩大要害:第一:他會死;第二:秦王朝會滅亡。
這無疑是他最關心、最要害的兩件事。我想這些谶語之所以流行,并且到了他耳邊,本身就是在提醒他,但是他不但不聽,不但不在乎,反而愈加的殘暴無情。
其實這些谶語,在筆者看來,并不是什麼玄幻的話或者來自上天的話,相反他是實實在在的現實社會的反應,本質上更是一種民意的體現,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第一:《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這件事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在秦始皇北巡邊疆回首都鹹陽的路上,此刻他接到方士盧生的重要信息,發現了一處石刻,上面書寫着“亡秦者胡也”。
在我看來這五個字有兩層意思:第一,秦王朝必然滅亡。第二,滅亡秦王朝的是“胡”。唐代人鄭玄認為: “胡者,胡亥,二世之名也。秦見圖書,不知此人名,反備北胡!”也就是說,這句話最核心的就是“胡”字。
由于剛剛巡視北方歸來,這自然讓秦始皇想到了這個“胡”就是北方的胡人,也就是指匈奴。于是命令蒙恬率領30萬大軍,修築長城,北抗匈奴。但是秦始皇沒有想到實際上是指的他的兒子胡亥。他更沒有想到一個道理,對于一個王朝覆滅來說,強大的堡壘都是從内部攻破。
第二:《史記.秦始皇本紀》
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禦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始皇不樂,使博士為仙真人詩,及行所遊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使禦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於是始皇蔔之,卦得遊徙吉。遷北河榆中三萬家。拜爵一級。
這件事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也就是秦始皇去世的前一年,這裡面有兩句話,觸碰到了秦始皇的靈魂深處,分别是“始皇帝死而地分”和“今年祖龍死”。我們知道秦始皇對死是極其忌諱的,以前之所以不斷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就是為了免死。但是這一年他遇到了兩次,對他的内心是極度震撼的。此時還他特别“諱疾忌醫”,極力否認所謂的“祖龍”就是自己。
第三:《史記.項羽本紀》
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這段話裡有八個字我們相當熟悉,那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秦王朝統一六國的過程,本身就是得罪六國的過程,特别是得罪了六國的權貴階層。在楚國人看來秦楚兩國既沒有舊恨,也沒有新仇,秦國沒有正當的理由就滅了楚國,這是實在不應該的。況且楚國地大物博,民風彪悍,楚國人民是不服氣的。還有楚國人最忌諱的一件事就是:楚懷王的客死在秦國。
公元前299年,在秦國強大武力的壓迫下,當時的楚莊王被迫同秦昭襄王在武關會面。因為政治和軍事上優劣勢太明顯,秦王當面強迫楚王割地賠款,楚懷王堅決拒絕,從而被秦國武力扣押,最終客死在秦國。這件事最對于楚國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民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産生的,這句話充滿着楚國人民對秦國的切齒仇恨。秦始皇到了晚年聽到這句話自然也是耿耿于懷。
第四: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於是始皇以為鹹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為阙。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隐宮徒刑者七十馀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椁,乃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馀。於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雲陽,皆複不事十歲。
這件事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覺得都城鹹陽人多地狹,宮殿簡陋,與自己巨大的豐功偉績不相符,于是就決定在阿房修建一座“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的大宮殿,但是這麼大規模的工程,無疑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以至于需要“隐宮徒刑者七十馀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這麼大的工程一定會牽涉很多家庭,制造出很大的動靜,以至于形成了這段“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謠。
從以上四個谶語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哪一條,其形成的原因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對秦朝殘暴統治和無理做法的強烈不滿。秦國的所作所為,天下人看得一清二楚。也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各種“谶語”、“童謠”和“流言蜚語”才就源源不斷的産生了。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杜牧說的極是,終究是秦朝的殘暴統治和倒行逆施滅亡了自己。我想谶語也正如此,沒有什麼可迷信的,實際上都是民意的高度反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