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是一門手藝,足以養家糊口、安穩生活;寫,是一種能力,可使仕途順遂、行穩緻遠。但不少辦公室的同志,一接到寫作任務就頭疼。其實寫作好比練中國功夫,遣詞造句、修飾修辭,屬于外練的“筋骨皮”;思維邏輯、觀點認識,則是内練的“一口氣”。練好外功,能使材料“有闆有眼”;練好内功,能讓材料“有理有力”;内外兼修,注意“四平八穩”,則可使自己與材料都能“以一當十”,收事半功倍之效,從此不再為材料頭疼。
一、啥是“四平”?
一是平時用功。提升寫作能力,必然要走學習積累、反複練習這個過程。要多讀黨報黨刊、理論文章、上級文件;多看領導批示、時事新聞、社會熱點;多學黨紀法規、國學經典、例文範文。在此基礎上,勤加練習、反複打磨,以求提高。
二是平等交流。“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材料的評價,往往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拿為“一把手”準備的講話稿為例,聽衆可以評價,但“一把手”覺得“好”,那就是真的好。“好”在哪呢?——把領導的想法寫出來、寫深刻、寫漂亮!這就需要在提筆前與領導充分溝通、深入探讨、平等交流,既要敢于和領導進行“頭腦風暴”,又要善于用自己的文筆承載領導的意圖。當然,與平級和下級更要平等交流,隻有在起草和修改過程中充分聽取意見,凝聚集體智慧,才能寫出優質文章。
三是平衡心态。窗外已是華燈初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室内早就人去樓空、唯留寫手獨守空房。想和朋友約個飯局,材料沒寫完!想回去陪陪家人帶帶孩子,明天要交稿!想早些休息洗洗睡了……想想得了!憑什麼做事務性工作的人就能按時下班?憑什麼自己就不能享受自由的生活?上輩子是造了什麼孽啊,這輩子要寫材料?!相信不是隻有我曾發出過類似的“靈魂拷問”,甚至在看到其他崗位的同志“外放”高就後,頓生“沉舟”“病樹”之感、自艾自憐,内心大呼命運不公!為什麼别人可以出去獨當一面?憑什麼自己隻能圍着材料轉圈圈?殊不知成長有快慢、成材有長短、有舍方有得,圍着材料即是圍着領導,學習鍛煉提高的機會隻會多不會少,即便暫時失了些許“利”,卻能得到可以帶來巨大動能的“勢”,所以,要把眼光放長遠、把心态放平衡,踏踏實實寫材料,隻有熬得過清苦、守得住寂寞、耐得了枯燥,方可成得了“材料”。
四是平躺放松。接到寫作任務後,不少新手都會感覺到緊張、焦慮、痛苦。這是畏難情緒在作怪,其實大可不必。因為越是緊張就越難發揮真正實力,越是焦慮就越浪費時間,倒不如選擇暫時性“平躺”,徹底放松身心,快速調整好狀态,然後輕裝上陣。寫作過程中難免出現“卡殼”現象,我每每感到“黔驢技窮”“江郎才盡”、搜腸刮肚也寫不下去時,就要在“真正意義”上平躺一下,縮短大腦與心髒的海拔距離,頭腦供血供氧充足了,技巧啊、詞彙啊、靈感啊也就跟着蹦出來了。如果實在沒有思路,那就按照“八穩”的套路鋪排。
二、何謂“八穩”?
一謂方向穩,不偏題。堅持目标導向明确中心思想、主題、主旨,按需敲定對應文種,一貫到底。
二謂站位穩,不逾矩。政治上要正确,嚴格區分上下級和平級關系;嚴格按照單位所處地位和職能職責把握材料“語氣”。
三謂調子穩,難挑剔。上級要求什麼,材料就強調啥;平級提出什麼,材料就回應啥;下級希望什麼,材料裡就适當體現什麼。盡量讓各方滿意。
四謂立腳穩,難動搖。要緊密貼近實情,把材料的“根”紮進實實在在的工作中,哪怕寫法上“低小下”也要把該講的工作、該提的要求依次說清楚。
五謂觀點穩,有支撐。堅持實事求是,材料裡的觀點要麼是已經被證實的,要麼是經過自己實踐檢驗的,切忌異想天開、胡編亂造。
六謂邏輯穩,有條理。文章的各部分或是“遞進”或是“并列”“總分總”等,都要有一定的内在聯系,各部分可以相對獨立,但絕不能“自說自話”。
七謂結構穩,經推敲。外在結構雖靠内在邏輯支撐,但仍有其自身的布局規律,最基本的要求是每個部分的體量和各段落的字數大緻相等,排版要标準。
八謂手把穩,經核校。行文之時,一定要用心、細心,避免筆誤,成文之後要反複檢查然後送審,莫讓“千裡之堤”毀于“蟻穴”。
來源:筆杆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