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汶川地震中被掩埋的财物如何處理

汶川地震中被掩埋的财物如何處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5 19:21:30

汶川地震中被掩埋的财物如何處理?汶川地震是個巨大的災難,因為這次突如其來的地震,汶川地區受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大半個中國都産生了強烈的震感,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汶川地震中被掩埋的财物如何處理?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汶川地震中被掩埋的财物如何處理(8萬同胞不幸遇難)1

汶川地震中被掩埋的财物如何處理

汶川地震是個巨大的災難,因為這次突如其來的地震,汶川地區受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大半個中國都産生了強烈的震感。

一、汶川地震爆發,國家緊急救援

地震爆發後,國家迅速抽調大量人力,對受災地區進行緊急救援。負責救援工作的戰士們,在餘震不斷的情況下,冒着巨大的風險,勇敢地去了最危險的地震現場,拼死救出了一個又一個幸存的同胞。

國家的救援力度非常大,負責救援工作的同志們也非常努力。為了救出更多的人,奮鬥在抗震一線的同志們,在領導的指揮下,有秩序地對各個地區進行緊急搶救。

大家都知道,時間特别寶貴,不舍得浪費一分一秒,晝夜不停地開展工作,隻有實在累得精疲力盡的時候,才會短暫地休息一下。

因為這些同志的努力奮鬥,被埋在廢墟下面的同胞,逐漸脫離危險,有了重見天日的機會。

被埋在廢墟下的感覺,相當的難熬,誰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逃出去,隻能懷着忐忑的心情,默默等待救援。這種壓抑而又痛苦的環境,很容易給受災同胞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

很多逃出廢墟的同胞,因為情緒太過激動,直接哭出了聲。因為救援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大量受災群衆保住了性命。令人痛心的是,這個巨大的災難,還是奪走了成千上萬名同胞的性命。

有關部門進行災後統計時,痛心地發現,在這次災難中,有6.9萬人不幸遇難,還有1.7萬人失蹤,37.4萬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還有1993萬人失去家園,隻能露宿街頭。

此外,汶川地震還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其中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451.4億元,間接經濟損失不計其數。

在衆多受損設施中,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損失比例最大,占到了總損失的70%。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特别令人痛心的結果,大家每次提起當年的災難,都會特别揪心。

二、遇難者的存款,按遺囑或法律規定執行

因為失蹤的同胞始終沒有出現,如今民間百姓普遍認為,汶川地震奪走了8萬名同胞的性命。

那麼,他們不幸遇難後,名下的存款和貸款,國家是如何處理的呢?這是一個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也是必須解決的重要環節。

首先我們說一下不幸遇難的人,我國很早以前就頒布了《繼承法》。相關法律明确規定,如果老百姓不幸去世的話,他的個人财産會變為遺産,由家中的親人繼承。

關于繼承的優先順序,國家也做了明确的規定,如果不幸去世的人,已經提前定好遺囑,指定了繼承人,有關部門會充分尊重遇難者生前的遺願。

遇難者指定的繼承人,隻需要提供遇難者的死亡證明和有效親屬關系證明等文件,就可以順利繼承遇難者的遺産。

如果遇難者指定的繼承人,也在災難中不幸去世的話。有關部門會按照法律規定的繼承順序,把遇難者的遺産,交給遇難者的其他親屬。

按照法律規定,配偶、子女,父母是第一順序繼承人,兄弟姐妹和祖父母是第二順序繼承人。

擁有繼承資格的親屬,隻要在規定時間内帶着身份證明和關系證明等文件,到有關部門辦理繼承手續,就可以得到遇難者的遺産。

如果在規定期限内,沒有人前來認領遇難者的遺産,有關部門會暫時凍結遇難者的資金,上交給國家管理。

在這裡需要強調一下,這些被國家管理的财産,不會被人擅自挪用,基本上都會用到災後重建或是公益事業上。

三、規定期限内沒有認領的存款,會被用于災後重建

不幸失蹤的人,如果名下有财産的話,處理方式跟遇難者比較相似,有關部門會暫時凍結他的資金,耐心等待失蹤人員或失蹤人員的親屬前來認領。

如果超過期限遲遲沒有人前來認領的話,這筆錢也會暫時交由國家管理,或是當成災後重建的經費。

從結果來看,國家的災後重建效果很好,讓災區的幸存同胞,基本上獲得了穩定的生活環境。

具體來說就是,從2008年10月到2010年9月,國家為災後重建規劃的29700個工程項目,在不到2年的時間裡,有99.3%的項目順利開工,85.2%的項目已經竣工,還在建設的項目,基本上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按照國家的原定計劃,災後重建的總投資,一共是8631億元。因為之前的項目動工,陸續花費了7365.9億元,剩餘的經費,還在投入使用,繼續為災後重建服務。

因為這些工程項目,受災地區的幸存同胞,基本上都住進了新房子,當地的公共設施,也進行了全方位的升級,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高。

到了2012年5月時,國家規劃的重建項目,已有99%完工,剩餘的項目,也進入了掃尾階段。這時候,災區已經基本實現了“戶戶有就業”,大家的生活,都得到了較好的保障。

四、遇難者遺留的貸款,會被酌情處理

如果不幸遇難的同胞,名下沒有太多遺産,隻有大量貸款的話,國家也會酌情處理。

對普通民衆來說,最頭疼的應該就是房貸,大部分人的房貸期限,都是好幾十年,短期内根本沒有辦法還清。

汶川地震爆發後,當地的很多房屋,因為地殼運動過于劇烈變成了廢墟,根本沒有辦法正常住人。

既然大家費力貸款買到的房子已經沒了,還沒有還完的房貸,需要繼續償還嗎?

很早以前,管理房産的部門,就做出了明确規定,房屋在交易之前,如果出現問題,相關損失由出賣人承擔。房屋交付使用後,如果出現損失的話,相關責任由買受人承擔。

通俗地說就是,房子就算是因為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徹底損壞了,但是貸款還得按期償還,不然就是違約。

這是一個特别讓人無奈的事實,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房貸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

就算是沒有災難發生,我們也要承受極大的壓力,如果家中出現問題,或是出現工作調動的話,很有可能出現斷供,甚至是違約。

災難爆發後,幸存下來的同胞,沒有辦法立刻正常工作,幾乎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很難像之前那樣如期償還貸款。

如果是普通的意外,遭受損失的人,或許可以通過聯系保險公司申請理賠,盡量減少自己的經濟損失。可惜,這個常規操作在地震中沒辦法執行。

各個機構推出的保險,會在免責條款中明确提出,地震和戰争等不可抗力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在理賠範圍内。

也就是說,地震中的受災同胞,即便是想要理賠,也會因為免責條款的存在,遭到保險機構的拒絕,無法得到相應的補償,隻能自己承擔全部的經濟損失。

剛才我們已經提到,災區的同胞,已經因為災難的爆發,損失了大部分财物,沒有辦法照常工作,收入極不穩定。

如果按照原有的條款,一闆一眼地執行,肯定會有大量受災同胞因無力償還,被迫違反契約。

災區的情況本來就很複雜,如果大範圍出現這種問題的話,肯定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社會問題。

我們常說,災難無情人有情,越是這種時候,越是應該體現人道主義精神。國家充分考慮了受災群衆的困難,特别提出了一套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2008年5月,國家緊急發布了一份通知,要求災區的各個銀行,充分理解受災群衆的難處,盡可能減少大家的經濟負擔。

緊急通知的原文内容很多,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受災同胞沒有辦法如期償還貸款的話,銀行不能催收,也不能罰息,更不能以此為理由給受災群衆增加不良記錄。

背負貸款的幸存同胞,可以借着這個緩沖期,盡快解決就業問題,過上正常的生活。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逐步償還貸款,履行之前的約定。

畢竟,災區的銀行,也因為地震的沖擊,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如果災區的同胞,一直不履行約定的話,災區銀行将會出現大量“壞賬”,影響銀行的正常運轉。

銀行是各個地區必不可少的金融機構,承擔着巨大的社會責任,如果銀行無法正常運轉,或是徹底癱瘓的話,會嚴重影響大家的後續生活。

如果幸存下來的同胞,因為之前的災難出現傷殘,失去了正常的工作能力,銀行方面會根據遇難者的實際狀況,對剩餘的貸款進行核銷。

如果背負債務的人,在地震中不幸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他生前留下的借貸信息,也會被一筆勾銷,不會轉嫁到子女或其他親人身上。

五、災難造成的後續影響

2008年5月19日,全國人民為悼念不幸遇難的受災群衆,集體默哀3分鐘。全國哀悼期間,北京奧運會的聖火暫停傳遞,天安門廣場正常升旗後降半旗。

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5月12日被認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這一天,國内同胞應該積極強化自己的防護意識,多學習一些受災後的自我保護知識,以免災難來臨時亂了陣腳。

受災最嚴重的四川地區,對全國防災減災日格外重視。負責安全工作的領導幹部,會特别安排一次大規模的應急演練,模拟指揮、救援、後勤保障等工作。

演練範圍涉及居民社區、學校和醫院等人員較多的建築,确保大家都能有較強的安全意識。

為進一步強化安全防震教育,有關部門特别建造了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保留了一部分地震時期的遺址,免費對公衆開放,持續向大家宣傳抗震知識。

幾乎每一個去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參觀的人,都會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

跟大自然的力量相比,我們真的是太弱了,必須建設更加完善的抗震防禦體系和預警系統,提前預防和躲避災難,盡可能保護人民群衆的生命财産安全。

此外,國家還根據汶川地震的災後處理工作經驗,陸續出台了很多保障災區群衆生活的法律條文,進一步完善了國家的法律體系。

比如我們之前一直在談的災後遺産和貸款等問題,就有了相對明确的法律指導,做到了有法可依,用具體完善的法律法規,維護了普通民衆的權益,讓大家的生活,有了更高的保障。

國家在地震中展現的人文關懷,讓災區群衆感受到了溫暖,也讓大家對災後重建有了更大的信心。

時隔多年,曾被地震嚴重破壞的汶川地區,已經基本走出了災難的陰影。在國家的扶持下,汶川百姓的生活,肯定會變得越來越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