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青年的内心世界讀書筆記

青年的内心世界讀書筆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1 21:37:42

2019-03-01 07:3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曾福泉

開學季,不少高校紛紛曬出了校園裡過去一年的“閱讀數據”。人們驚訝地發現,在這個刷起手機就停不下來的數字信息時代,有的大學生仍對紙卷典籍情有獨鐘,一年讀書上百本,堪稱“閱讀達人”。

新媒體和互聯網不斷加速社會節奏,人們的閱讀生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中,年輕人又似乎首當其沖。字多不看、碎片化閱讀、功利化閱讀,年輕人的閱讀真的出現問題了嗎?

對此,年輕人自己最有發言權。我們找到了三位有着自己獨特閱讀體驗和思考的年輕人。從這些有故事的閱讀者身上,我們既能管窺社會文化風尚中極富活力的一面,也能感受到高品質閱讀在個體人格境界養成過程中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被裡爾克的詩句打動”

一位大三學生,一年裡能讀幾本書?10本?20本?如果這是位中文系的學生,你可能會把這個數字再增加一些。

紹興文理學院中文系大三學生俞湘萍的2018年閱讀記錄裡,有150多本書。其中有詩集,有小說,有人物傳記,有散文,有作家們的信劄和筆記,還有學術著作。在她看來,這些并不算多。夏天裡她反複重讀一些讓人回味的篇章;在圖書館裡一口氣讀完就還掉的書,還沒被記錄到單子裡。

“閱讀從午後便開始,直到睡前,有時間就讀,圖書館、閱覽室、寝室都是我的福地。”俞湘萍說。

在課業和社會工作之餘,安靜的大學校園仍然是年輕人最有保障的閱讀環境。左圖右史,邺架巍巍,人人都有自己偏愛的作者和文本類型。

俞湘萍說:“我屬于愛讀經典,甚至隻讀經典的一類讀者。”

如今,聽到經典二字,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做減法”“厚書薄讀”。“喜馬拉雅FM”“蜻蜓聽書”“懶人聽書”……各類聽書軟件在移動客戶端大量湧現,頗受歡迎的内容就是中外經典的各種“解讀版”。

不同于當下年輕人中越來越多的“聽書族”,俞湘萍覺得,經典就是自己要花長時間來閱讀的,這是對經典的尊重。“閱讀經典是一場艱辛甚至痛苦的思想旅程,但堅持完成旅程的收獲巨大。”俞湘萍說。

2018年整個五月,俞湘萍都在讀德國詩人裡爾克的詩。“聽他一遍遍說起五月,說起玫瑰。他的詩裡總有我想要的安甯,這份閱讀的喜悅将我捧到裡爾克的面前。我的五月就是裡爾克的五月。”俞湘萍說,“我們是沉默的水玫瑰,紅而貴重。我們是貧窮的國王,明亮而無限有力。在圖書館裡,我流着淚将那些孤獨的詞語咽下,我想再也沒有比這更誠懇的時候了。”

青年的内心世界讀書筆記(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如何閱讀)1

德國詩人裡爾克

孤獨不是人與世界關系的全部。之後,在秋日的曠野上,聆聽風聲,俞湘萍又想到裡爾克,壓抑地歡喜,也終于找到了落腳——“我想一切生活和愛人的力量,都有一個依托的形象,他是或溫柔,或複雜,或超乎想象的象征,從這個形象裡可以讀到我與世界的關系:我沒有愛世界與生活與人的責任,但這些恰好是我願意的。”這是閱讀經典帶給這個大三女生的人生體悟。

曠野秋風,是一次遠行的收獲。“心在閱讀的時候,身體也要跟得上。”俞湘萍這樣理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古話。2018年,她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到陝西甘肅等地尋訪詩聖杜甫的足迹,書本上的字句一次次地與大地上的遺迹共振并應和。

“如果說閱讀特别是讀經典有什麼切實效用的話,大概在于它讓我認清内心的真實。當它将如意的、不如意的,更深一步地向我說明,也塑造了我對善良、愛與美的情感。”俞湘萍說。

“讀史培養我古典樸素的心性”

眼前這位說話一闆一眼的小夥子叫鄭勳,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半年多,在一家企業做設計工作。他喜歡曆史,就去讀第一手的文獻,把《三國志》反反複複看了好幾遍,對那段遙遠歲月胸中明了之後,又自己提筆把曆史倒過來推演,寫了一部讓人稱奇的《逆三國志》。

鄭勳上中學時就開始讀《三國志》。那時,電視裡放《新三國》連續劇,電腦上有三國題材的遊戲,鄭勳和不少同齡人一樣,對那段風雲激蕩的曆史非常神往。中學生能把120回的《三國演義》小說看下來就值得稱贊了,鄭勳卻出人意料地買了中華書局出版的裴松之注《三國志》。

青年的内心世界讀書筆記(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如何閱讀)2

真正開始啃起這本文言史乘,鄭勳才發現自己的積累遠遠不足。曆史不是孤立的片斷,而是一條長河中的波紋。“三國志所記載的人物,随口說出西周、春秋戰國時的曆史典故,我一無所知。”靠着耐心、毅力和對三國曆史的熱愛,靠着各類資料的幫助,他把這部紀傳體史書中的一個個人物故事都讀了下來。讀完一遍,再讀一遍。他打趣說:“三國遊戲裡能力值70以上的人物,傳記都看得爛熟了。”

三國的時代精神是英雄輩出,鄭勳心向往之的,也正是這股馳騁縱橫的英雄氣、奮鬥勁。進入大學後,他加入國學社,指導老師是名列“杭電四大才子”之一的範江濤,他诠釋的魏晉風度,讓鄭勳心潮澎湃。另一位“才子”楊子飛老師,每周末舉辦讀書會,開講國學經典,鄭勳也經常跑去參加。大學期間,除了經常溫習《三國志》,他還讀了其他不少史書,文史積澱不斷豐厚,更開筆寫《逆三國志》。“希望借此重新演繹三國英雄形象,再現中華慷慨浩然之氣,也是對當前一些網絡文藝作品‘華而不實、虛浮于表’的矯正。”

在鄭勳看來,潛心讀史能讓人沉靜,培養古典樸素的心性,提升格局,獲得面對當下生活的力量。“我讀《三國志》時,每每折服于那些名臣良将的人格魅力。”鄭勳說,如果讀完諸葛亮的生平,隻是拿來賣弄、調侃甚至曲解,在碎片化閱讀時代随波逐流,那就背離了讀史的初衷。

當下大熱的知識付費産品中,講述曆史的内容占了很大分量,鄭勳自己也在“今日頭條”開了個賬号,提供有關三國曆史的問答文章。但他并不喜歡這種形式,“很多人不想付出求知的辛勞,隻等着别人把成熟的思想果實摘下來遞到嘴邊。”他說,“一下子接受那麼多新奇的結論,當時可能感到非常驚喜,其實忘得也快,讀史還是需要系統的積累。”

“馳騁于各國語言的閱讀世界”

中國政法大學青年教師郭逸豪首先吸引我的,是他熟練掌握好幾門外語,除英文、德文、法文等,為研究羅馬法,他還學習了拉丁文。這位來自溫州的90後的閱讀世界,由此變得格外廣闊豐富。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肯定有艱辛的體悟,但在達到某個‘登堂入室’的節點之後,也就是說,在能借助詞典開始閱讀這門語言的文學作品和學術材料之後,那種愉悅感是無可替代的。”郭逸豪說,多語言的閱讀,最重要的一項愉悅感,來自于建立起一個屬于自己的“詞彙庫”——累積一些母語缺乏的,但能夠表達更多微妙情感和思想的詞彙,作為延伸存在的觸角或者更精準地表達自己情感和想法的工具。

“比如葡萄牙語裡的saudade,它是一種永恒的思念與追懷,其對象是時空的每一個維度,一切已經逝去或尚未到來的事物,或在場卻必然缺席的事物,而這在其他語言中是沒有的。”他列舉道。

2018年,郭逸豪讀了不少中文或外文的小說、詩集以及學術著作。他喜歡莫桑比克作家米亞·科托的小說《夢遊的大地》,很早就讀過英文版,這次又讀了一遍新推出的中譯本。“我喜歡同時閱讀十來本書。我并不是一個要讀完一本再讀下一本書的讀者,除非是非常引人入勝的小說。”他說,“而且我喜歡讀長篇小說,甚至是比能被稱為長篇小說的篇幅更大的大部頭,喜歡那種結構裡的建築感,和‘長途跋涉’之後合上書那一刻的腦電波。”

青年的内心世界讀書筆記(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如何閱讀)3

得益于語言能力,同時也出于對學術志業的追求,郭逸豪長期以各國思想家的母語馳騁于他們的精神世界,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這樣的閱讀讓我知道在與我平行的時空中,特别是在過去的時空中,有另外一種思維和生活方式,有另外一種思想——無論是對于個體存在的,還是對于社會的和政治的,它是我獲得寫作材料和形成自己思想的基礎。”他翻譯的《蘇珊·桑塔格:精神與魅力》剛剛面世,這是目前唯一完整記錄桑塔格一生的傳記。

這本新出的譯著,有多少讀者買了紙質書,又有多少讀者是在電子設備上閱讀的,郭逸豪不得而知。他的一個編輯朋友曾說,自己一年裡都是在電子設備上讀完整本書的。因為紙質書經常忘記放在何處,而電子設備就在包裡,裡面可以儲存成百上千本電子書,而且可以随時切換,這是電子書一個不可否認的優勢。“但紙質書無可替代的一點,是它可以陳列開來,讓我們在某一個時刻,在看到脊側書名的瞬間,突然想拿起來閱讀,而且可以随意翻到哪一頁,甚至可以一口氣往後讀完。”郭逸豪說,這樣的時刻,大概每個愛書之人都遇到過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