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sci自引率多少會被踢出

sci自引率多少會被踢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9 00:24:40

sci自引率多少會被踢出(為何SCI論文至上必須破除)1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标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标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

為何“SCI論文至上”必須破除?已有哪些嘗試?誰将可能因此獲益?新評價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SCI論文至上”贻害甚大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内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SCI論文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标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标數據庫)排名等。

SCI由外國機構創辦,是國内外學術交流的平台之一。但随着SCI論文相關标準“獨霸”教育、科研領域各類重要核心評價體系,“科技創新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弊端日益凸顯。

“SCI論文至上”扭曲崗位評價導向。廣東某高校人事處負責人說,當前教職工的科研項目、個人發展、薪酬待遇等都與SCI論文指标挂鈎,這導緻指标與崗位标準錯位,導緻管理、教輔等非科研崗位職工也盲目追求發表SCI論文。

“SCI論文至上”難以客觀評價人才價值。湖南某高校一位副教授告訴記者,一些高校從海外引進博士,僅看SCI論文發表評分高,就聘其為教授、博導,“一個剛畢業的博士,真的知道如何指導博士嗎?”而部分能在海外發論文的博士,薪酬甚至是一些在教學、臨床一線奮鬥多年教師薪酬的數倍。

SCI論文至上”滋生論文腐敗。多名受訪人士透露,在海外,部分質量不高的學術刊物,主要收入是中國作者繳納的版面費。據國内SCI論文代發機構報價,依據影響因子高低,發表一篇SCI論文少則3萬、5萬元,多則20萬元左右。

教育部科技司相關負責人表示,SCI論文相關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評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SCI論文不能簡單等同于高水平論文,不能直接說明論文創新貢獻,不适用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的評價。

打破“論文枷鎖” 釋放科研活力

記者發現,此前已有高校和科研單位采取措施嘗試破除“SCI論文至上”。中南大學科學研究部部長李啟厚等多名專家向記者表示,這有望扭轉部分地方和單位扭曲的科研觀,讓真正紮根基層一線、參與重大工程、解決實際問題的科研工作者獲益。

2019年,南京林業大學等江蘇部分高校規定:在對教學專長型教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内容,重點考察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

暨南大學針對教師的不同類型對其教學和科研工作設置要求、标準,最大限度保證評價标準的科學性。“對于教學與研究并重的教師,降低SCI論文在評價中的權重,能促使這些老師把更多精力放在學生培養和公共服務上;對以研究為主的教師,則可以引導他們更注重解決現實問題、重大問題。”暨南大學人力資源與管理處處長王兵說。

湘潭大學建立了本科教學榮譽體系,獲獎教師可直接參評教授;對教授設定向本科生授課年度課時“硬杠杠”;鼓勵教師參與産學研項目等,這既讓一線教師有更多元的發揮空間,也敦促教師回歸教書育人這一根本。

此次相關部委明确規定,對于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類科技活動,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标。醫生和工程師們有望打破“論文枷鎖”。

另外科技部還要求,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根據科技活動特點,合理确定代表作數量,其中,國内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于1/3。加快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建立中國特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引文索引”系統。鼓勵财政資金資助的論文在高質量國内科技期刊發表。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科技處處長屈力剛表示,這不但有助于部分國内學術期刊發展擺脫低水平循環窘境,更對擺脫外國标準依賴,構建一套我國自己的科學評價體系至關重要。

從“至上”到“多元”須保障科學、公正

不少科研工作者提醒,破除“SCI論文至上”之風,有幾點需特别注意。

破“SCI論文至上”不等于抛棄SCI,更不等于抛棄論文标準。“不是說這個評價指标就完全不要了,因為它也能在一定程度體現學術成果,關鍵是要着力推進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建設。”李啟厚說。

記者了解到,能否真正保障多維度評價體系的公正性則是全科研領域最為關注的焦點,也是當前公認的難點。

南京林業大學人事處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往都是以發表刊物的級别高低作為相關遴選标準,此次明确要求不得以刊選文,就必然更多依靠同行專家評審,如何确保相關人員的學術操守成為必須面對的問題。

記者調查獲悉,當前同行專家評審中“拉圈子、搞派系、走關系”的現象并未絕迹。華北某雙一流高校的一名博導透露,部分高校“培養的人會很快成為一批學術權威,然後就形成一個封閉自利的圈子”。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要塑造有公信力的學術同行評價機制,就需要在學術事務的管理與評價中,堅持推進行政管理與學術研究分離,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還有專家建議,要避免學術共同體成為利益共同體,就必須“要有完善的評議機制和監督機制。在同行評議中,既要避免‘一刀切’,更要避免‘一言堂’”。

有關部委明确要求組織實施部門要完善規則,引導學者在參加各類評審、評價、評估工作時遵守學術操守,負責任地提供專業評議意見,不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标和國内外專家評價評語代替專業判斷,并遵守利益相關方專家回避原則。組織實施部門可開展對評審專家的實際表現、學術判斷能力、公信力的相應評價,并建立評審專家評價信譽制度。

(來源:新華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