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出生時是粉紅色,“盲”目的和無助的,通常重約100克,它們母親的體重是其900倍。
多年來,這種不尋常的尺寸差異一直困擾着研究人員。除了針鼴和袋鼠極少數動物,沒有其它哺乳動物的新生兒相對于母親如此之小。
美國杜克大學生物學教授凱瑟琳·史密斯(Kathleen Smith)和她的學生李培樹(Peishu Li)博士本月在《解剖學雜志》上發表了研究報告,試圖找出原因。
小熊貓的骨骼很難找到,但是研究人員在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發現了熊貓幼崽的殘骸。
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的第一對大熊貓夫婦“玲玲”和“興興”在1980年代曾經産下5隻足月幼崽,但它們都沒有存活下來。
研究人員對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和北卡羅來納州獸醫學院的兩隻熊貓幼崽以及新生的灰熊,懶熊,北極熊,狗,狐狸和其它動物進行了醫學CT掃描。他們為每種動物的幼崽出生時的骨骼創建了3D數字模型。
随着小動物在母親子宮内生長和發育,它的骨頭和牙齒也一樣會生長。研究人員檢查了骨化的程度,牙齒是否開始鈣化,以及頭骨的骨闆之間的融合程度。
熊貓幼崽和母親體型相差900倍
李培樹說,熊貓也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是所有的熊都有不成比例的小嬰兒。新生北極熊的出生體重占母親體重的比例小于1:400,或者不到其體重的百分之一的一半。對于包括人類在内的絕大多數嬰兒哺乳動物而言,平均值接近于1:26。
之前的研究認為,對于某些物種,懷孕期與冬季冬眠重疊。懷孕的雌性在這段時間不能進食或飲水,主要依靠自己的脂肪儲備來生存,而且還會分解肌肉來為胎兒提供蛋白質。在這種組織破裂威脅到其健康之前,雌性在能量供應上隻能承受這麼長時間的營養。通過縮短懷孕期并生出一個小的,未成熟的幼崽,熊會将其更多的生長轉移到子宮外,在那裡,幼崽可以依靠母親富含脂肪的母乳生活,而不會消耗其肌肉。
支持這種理論的人承認,并非所有的熊(包括熊貓)都在冬天冬眠。
史密斯說:“這無疑是一個吸引人的假設。”
但是杜克大學的研究表明,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研究人員沒有發現冬眠的熊和全年保持活動并且在懷孕期間不禁食的熊之間的骨骼生長有顯著差異。
實際上,盡管體型小,但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熊的骨骼在出生時就成熟了。
熊貓是這一規則的一個例外。即使在足月小熊貓中,骨頭的外觀也很像早産幾周的小獵犬的骨頭。
史密斯說:“這就像在妊娠中期的28周胎兒骨骼一樣。”
李培樹說,其他因素可能會随着時間的推移将熊貓寶寶塑造為較小的尺寸,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熊貓隻吃竹子是一個解釋,但這種解釋的數據很少。
研究人員認為,熊貓的幼崽這麼小可能與熊貓懷孕的“怪癖”有關。所有熊都會經曆所謂的“延遲植入”。卵子受精後,胚胎進入懸浮狀态,在子宮中漂浮數月,然後植入子宮壁以恢複其發育并為分娩做好準備。其它熊在植入後兩個月發育,但大熊貓會在一個月内完成。
李培樹博士說:“它們基本上還沒發育成熟。”
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隻研究了骨骼,大腦等其它器官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釋。但這項新的研究表明,小熊貓與其它哺乳動物親屬遵循相同的發育軌迹:它們的骨骼以相同的順序和相似的速率成熟,但時間各有不同。
史密斯說:“熊貓的發育非常短暫。”
科學家們仍在尋找熊貓獨特的尺寸差異為何随地質時間演變以及如何變化的完整解釋。
史密斯說:“我們确實需要有關它們的生态學和在野外繁殖的更多信息。鑒于熊貓的滅絕風險,我們可能沒有太多時間。但是這項研究使我們離答案更近了一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