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覃江宜
北京時間9月24日淩晨,費德勒打完了他人生最後一場職業比賽,納達爾以搭檔的身份與“費天王”并肩作戰——沒有比這更好的送别方式了,賽場上的“一生之敵”,也是場外的一生摯友,就像足球場的梅西和C羅、外太空的阿姆斯特朗和加加林、刺客界的西門吹雪和葉孤城……他們彼此追趕,也相互成就,最終完成了“日月雙懸”的壯麗詩篇。
我在澳網追“天王”
現場看費德勒打大滿貫賽事是種什麼體驗?
我唯一的親身感受來自2015年的澳網公開賽,在墨爾本涼爽的夜風中,費德勒僅僅是熱身時的微微一笑,就把羅德·拉沃爾球場變成他一個人的T台。
那隻是澳網的首輪較量,球場中央是球員的對決,球迷卻把它當成一場演唱會似的個人表演,球場的各個角落此起彼伏地發出“Roger”的尖叫聲。
2015年費德勒在羅德·拉沃爾球場出戰澳網。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覃江宜攝
說來慚愧,我已經忘了對手的名字,視線一直聚焦在“費天王”身上,印象中的高光時刻是費德勒最後一擊打出了漂亮的單反,對手的回球高高飄在空中。等待球落地的一秒鐘,長得像電影裡的慢鏡頭,原本沸騰的球場仿佛凝固住了,安靜得隻有時間在流動……
最終,網球落地,界外,得分,費德勒拿下決勝點,現場山呼海嘯。這時我才發現,自己不知不覺站了起來,跟着所有人一起振臂高呼。遺憾的是,當年太矜持,“費天王”退場時我沒有擠到球員通道附近,搶一個近在咫尺的簽名網球。
2022年9月24日,費德勒與現場觀衆作别。
七年後的9月24日,英國倫敦拉沃爾杯網球賽,費德勒最後一次站上了賽場。我似乎還能遙遙聽見山海的那邊,全場隻為一個人的激情歡呼。隻是現在的那聲聲“Roger”,還伴着最真的不舍,最深的歎息。
為什麼人人都愛費德勒
人們知道,不隻是澳網,費德勒在自己的整個職業生涯都擁有類似的“主場優勢”。可為什麼費德勒如此特殊?為什麼人人都愛“瑞士奶牛”?
是天賦嗎?體育界從來不缺天才選手,費德勒并不見得是最出類拔萃的一個。像流星一樣劃過網壇的薩芬、克耶高斯都擁有驚人的天賦,費德勒、納達爾乃至德約科維奇給出的答案,卻是那些在天賦之外的品質,比如努力、熱愛、堅持。隻有這些東西能讓一個網球選手在幾乎全年無休的賽季裡,跨越冬春夏秋,穿行在墨爾本、倫敦、巴黎、紐約等國際大都市,征戰硬地、草地、紅土的各式賽場,保持着十年如一日的高勝率——畢竟,體育比賽是赢家通吃的遊戲,冠軍才能收獲最多的支持者。
費德勒職業生涯謝幕戰這天,德約科維奇等人在賽後擁抱費德勒。視頻截圖
暫且将20個大滿貫獎杯放到一邊,真正讓費德勒和其他網球選手區分開來的關鍵詞,是“優雅”。很少有人像他一樣,強大到無懈可擊,又幹淨得一塵不染,他被公認為能适應任何場地、任何比賽、任何節奏,而他最後還能和任何對手交上朋友。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過去這些年,當費德勒從福布斯體育榜單的頭把交椅向下望去,身後的體育巨星們總在明暗交替的街角馬失前蹄,泰格·伍茲、科比·布萊恩特、梅威瑟都有過千夫所指的至暗時刻,納達爾、德約科維奇、穆雷也都曾經在争議漩渦中身不由己。隻有費德勒,把所有的不可控因素留在了賽場内,場外形象堪稱無懈可擊。
所以,不管在澳大利亞還是瑞士,不管在巴黎還是南甯,不管你真正喜歡的是小德還是納豆,費德勒都是網球迷的“最大公約數”。他真正的球迷更是幸福的,因為在這個偶像人設頻繁崩塌的年代,費氏“奶牛場”沒有塌房,費德勒的“完美主義”堅挺了整個職業生涯。
最好的結局就是這樣
每項運動都希望找到一面“旗幟”,就像籃球的喬丹,橄榄球的湯姆·布雷迪,羽毛球的林丹,網球的費德勒……他們的每場比賽都堪稱教科書式的表演。他們總能在世界之巅不斷地提升和超越自己,而促使他們做到這一點的,除了對于勝利的渴望,還有來自于對手的壓力和動力。
因此,喬丹應該感謝卡爾·馬龍,布雷迪要緻謝佩頓·曼甯,林丹和李宗偉是宿敵也是至交好友,最後陪費德勒走到職業生涯盡頭的,是納達爾,在離他最近的地方為他送别。毫無疑問,是一時瑜亮的費德勒和納達爾,再加一個橫空出世的德約科維奇,共同成就了男子網壇最偉大的巨星時代。
費德勒(左)與納達爾(右)在2022年9月24日這場比賽上都很動情。視頻截圖
那麼,今天以後呢?是新星閃耀還是群星黯淡?沒人知道。也許假以時日,19歲的西班牙天才、首次打進大滿貫決賽就奪冠的卡洛斯·阿爾卡拉斯,會引領一個新的時代嗎?這樣的期待,隻能經年累月、一拍一拍地赢下來,才可兌現。他的未來,尚未到來,眼前且讓我們送别費德勒。
體育圈是如此殘酷,每天迎來送往,看慣是非成敗,而最好的結局就是這樣,對手朋友都在身邊,而球迷在對面。
費德勒走過了一代人的青春,人們記住他最好的模樣。然後,相視一笑,揮手告别。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