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傳統習俗知多少?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與除夕、清明、中元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為日與月皆逢九,又稱“重九”,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重陽節傳統習俗知多少?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與除夕、清明、中元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為日與月皆逢九,又稱“重九”。
據考證,重陽節始于遠古時期,成型于春秋戰國,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現存關于重陽節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魏晉時,節日氣氛越來越濃,文人墨客紛紛吟詠唱和。至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曆經歲月蕩滌,沿襲至今。
重陽節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往往是全家出動。各地有各種祈福的習俗。于是,重陽節又稱茱萸節、登高節、菊花節等。唐朝詩人宋之問有詩雲:“令節三秋晚,重陽九日歡。”可見,唐代的重陽節已是非常隆重。重陽節有哪些習俗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祭天地慶豐收
農曆九月,大地金黃,萬物豐碩。人們在重陽節這一天祭拜天地和祖先,以感恩這一年大豐收。同時,也祈盼着來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曆史悠久。古人對山嶽既敬畏又充滿崇拜之情。“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流行開來。還有登高避災之說,全家人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康健平安,免受瘟疫。重陽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于是,重陽節登山“辭青”與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重陽節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這是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據說重陽糕要作九層,像一座寶塔,上面還要作兩隻小羊,就是重陽(羊)的意思。有的還要插一面小紅紙旗,即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還要點蠟燭燈。這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如今各地的重陽糕仍舊各式各樣,沒有固定的制作方法。
插茱萸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朝詩人王維的這首詩婦孺皆知,每每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詩中還包含着有關重陽節的信息──登高和插茱萸。茱萸,是有名的中藥,在大江南北廣為栽植,很有意義。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祛邪辟惡、消災解難。于是,将其系在胳膊上,或把茱萸放在香袋裡面,還有插在頭上的。
賞菊飲酒
重陽節,又稱菊花節,有賞菊的風俗。有詩雲:“從來菊花節,早已醉東籬。”農曆九月俗稱菊月,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自古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風尚。菊花象征長壽,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九九”與“久久”同音,與人們希望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人生追求相一緻。
敬老孝親
“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托着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美好祝福。于是,重陽又被稱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風氣。重陽節已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在不少地方,重陽節這一天有吃長壽面的習俗,一定要把第一碗長壽面給家中的老人先吃。這不僅表達了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美好祝福,也是敬老孝親的具體表現。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把重陽節作為表達敬老孝親感情的節日,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來源: 天津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