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老中醫吳中朝傳承工作室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主任醫師 吳中朝
北京佑春康醫學研究院國醫名師大講堂
患者問: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症狀、就診醫院等):左手及左臂麻木,左手發抖,已有十多年。近一年來,右手也有些發抖。多次檢查,未确定病因。 曾被疑為頸椎影響,或者神經性的。沒有很具體的治療。 請您幫助确定病因,推薦治療方法。
答:現将本病病因概析及中西醫治法要略簡述如下:
一、病因概析
手抖、麻木是一種難治的症狀。此種症狀,一旦發生,就難以去掉。
本病的發生,從病因學上考慮,從症狀出現到完全确診,需要一段時間,甚至是相當長的時間。這是因為要待諸多症狀或病理充分産生後才能進行或有較充分的診斷依據。
手抖,從現有臨床病例來看,主要病種的可能性如:
1、增強的生理性震顫:正常人的四肢、頭部、舌、軀幹都存在着震顫動作。年輕時這種震顫動作快速而細微,不易察覺,随着年齡的增長,抖動的幅度增大而頻率減慢,尤其在一定姿勢時表現得更為明顯。
2、“特發性震顫” 屬于原發性震顫:有50%~70%的患者有家族史。主要表現為緩慢進展的姿勢性震顫或意向性震顫,無其他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狀。在靜止時一般不抖動,在運動時才出現,特别是在某一肢體對抗重力維持某一姿勢時更明顯。随着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不斷升高,發病原因無性别差異。女性主要表現為頭部震顫;男性主要表現為手的震顫。起初表現為間歇性震顫,隻有在精神緊張、恐懼時誘發。随着病情的進展可表現為持續性震顫。
本病有姿勢性震顫,是指肢體維持一定姿勢時引發的震顫,在肢體完全放松時震顫自然消失。
本病的震顫常見于手;
其次為頭部震顫;
極少的病人出現下肢震顫。本病的震顫,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緊張、疲勞、饑餓時加重,這也是特發性震顫的特征。
部分病人由于長期精神緊張,導緻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可伴有心慌的症狀。
3、緊張性(恐懼悲哀性)手抖。人緊張或恐懼時,手抖,此為一種肌肉、神經的應激運動狀況。
4、運動性震顫的一種。多見于上肢和頭部。特點是在從事某種目的性運動或維持某種姿勢時出現,靜止時消失。如指震試驗。
5、帕金森氏病: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人(50~70 歲)的慢性進行性加重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靜止性震顫、強直和運動遲緩是帕金森病的三大症狀。
6、其他疾病性手抖:
如甲亢。手抖是甲亢症狀之一。手抖心慌、怕熱多汗、多食易饑、體重減輕是甲亢常見的四大症狀。
頸椎病,手抖,麻木,是其症狀之一。
以上種種,究竟是何種疾病,都要經過詳診以後才能确定。
二、中西醫治法要略
中醫認為,無論是何種手抖,都與肝風有所聯系。實證屬于風火上擾,肝風内動;虛證屬于肝腎不足,虛風内動。
何實何虛,主要從病史的長短,年齡的大小,症狀的表現,手抖的程度等進行鑒别或辨證。
病史短,年齡輕,手抖重,幅度大,頻率快,舌紅苔黃者,多為實證;反之,病史長,年齡大,手抖輕,幅度小,頻率慢,舌紅少苔者,多為虛證;
中醫治療的原則主要是平肝熄風潛陽為主,兼顧化痰通絡化瘀等。
目前臨床多以針灸配合中藥方法治療。
針灸:
1、 針刺治療 多取肝、腎經穴、督脈穴位及四關穴治療。
2、 頭針治療
3、 艾灸治療
4、 火針治療
5、 刺絡放血治療
6、 埋線治療
7、 罐法治療
8、 穴位注射治療
9、 耳針治療
10、雜合以治,即綜合治療。
中藥治療:
1、 化痰熄風法 半夏白術天麻湯出入;
2、 平肝熄風法:羚角鈎藤湯化裁;
3、 滋陰熄風法:杞菊地黃湯出入等。
西藥治療:目前西藥治療方法也較多,但多有明顯的副作用。如果症狀嚴重,可以配合西藥或以西藥為主治療。
臨床更多的是要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為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