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的内心,都有評判别人的标準,網絡上也經常會有聖母婊出現,這個世界上,哪會有什麼聖人,大家都是趨利避害地生活着,誰又能跳出這個怪圈獨自成為一個個體呢?聖人和大盜本來兩個毫不相幹的概念,又怎麼會被莊子聯系到一起呢?
莊子的聖人
在道家的思想裡,聖人可能都不是具體的人,而是一種自然規律,如果聖人并不是具體的人,那莊子會内涵孔子嘛,在當時那個百家争鳴的時代,竊國者諸侯的時代,看着受苦的百姓,他們或許都隻是想找一條适合百姓的路吧!
《道德經》裡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聖人像道一樣,順應自然的規律,也正是這樣,天下的萬物才能各自安好的生長。
《道德經》說:“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聖人之在天下,欱欱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孩子。”聖人不會偏心任何人,都是順從天地之道,理順世間萬物的,試想一下,這個世界的人,最難測的就是人心,人怎麼會不偏不倚呢?道家所說的聖人就是無為的自然規律,隻有這個自然規律,對于誰都是無所偏袒的。
《莊子》中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個觀點是莊子對于聖人的基本認識,聖人是逍遙天地之間,順應自然之理的規律,這也是道家最基礎的無為思想。
既然道家的思想在論述聖人的概念時,基本上都是說的天地規律,又怎麼會有人說是内涵孔子呢?
聖人不死
《莊子》在論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時候,提出“故逐于大盜、揭諸侯、竊仁義并鬥斛權衡符玺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故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這時候的聖人,是治理天下的的權利和竊國者口中的仁義。
既然竊國者們能偷盜天下,别人又為什麼不能偷盜錢财呢?這樣的盜竊者代替天道來治理衆生,才會産生如此多的盜賊。如果順應天道的發展,讓大家回到自然的規律中來,就不會有偷盜者的存在了。
此時的儒家學說裡,到處是标榜仁義禮這種人為造出來的東西,正好和道家的無為思想背道而馳;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孔子成為萬世之師,世人口中的聖人,莊子的這句話常常就會被别人拿來說是内涵孔子的小段子。
莊子每天逍遙的生活,哪有心思内涵孔子,那時候的孔子還不是至聖先師,莊子修自己的道還來不及呢?百家争鳴的時代,大家都認為自己的學說是符合時代的,那個時候的人,不像現在的人,有迫害妄想症,都是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行走。
結語
道家的學說,聖人并沒有具體化為某個人,他們推崇自然的規律,号召大家無為而治,讓天下太平來制止盜竊,文景之治的成功,也從另一方面說明,老莊的無為思想,在某一個特定時期,才是真正的聖人。在真正的天道面前,被人為做出來的天道,不能被稱為聖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