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小樓
01
中國的古詩詞中,流傳得最廣的,我覺得就是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相思》,孟浩然的《春曉》。
這三首五絕,語言淺白,大家看一遍就能讀懂記誦,韻味悠長,值得大家反複品讀,所以自然傳誦極廣。
今天我們就讀孟浩然的《春曉》。
02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曉:早晨,天剛亮的時候。春曉即春天的早晨。《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門山時所作。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聞啼鳥”是“聞鳥啼”的倒裝。
春夜熟睡,不知不覺天已經亮了,醒來時,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夜來,昨夜,來是助詞。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回想起昨天夜裡的陣陣風雨,不多少美麗的花兒被風雨打落?
03
我們賞詩,經常會看到一個詞——韻味悠長,但是到底怎麼個韻味悠長,似乎有點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而我,則希望把這種解讀落到實處。
那麼,這首詩是怎麼韻味悠長的呢?
首先,看這首詩中的關鍵轉折,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刹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春睡醒來,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展的最富于生發性的頃刻。
詩人醒了,但他并沒有起來,而是聽到了四處的鳥叫,春天的勃勃生機通過聽覺傳達至詩人的心靈。然而,詩人沒有繼續寫醒來後的情景,而是詩筆一蕩,由鳥啼聲聯想到昨夜的風雨聲,又由風雨聲聯想到被風雨打落的花兒。
這個轉折很耐人尋味。
很多人再讀前面兩句的時候,都會覺得詩人昨夜睡得很好,因為詩人是自然醒來,而且醒來後聽到的是生機勃勃的鳥啼聲。但是,如果睡得很好,那他怎麼會聽到昨夜的風雨聲呢?
要知道,詩人特意提到昨夜的風雨聲,那便不是詩人在酣睡間不經意聽到的,而是這風雨聲已經觸動了詩人的情感。
我們也許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一個風雨蕭蕭的夜裡,失眠了,思緒随着風雨飄蕩,然後不知不覺入睡,如果沒有什麼事的話,我們也許同樣會在鳥啼聲中醒來。
所以,這首詩寫的才不是什麼喜春惜春的情感,而是詩人昨夜的情思。
那麼,詩人昨夜再想什麼呢,其實,人的内心活動是複雜的,詩人躺在床上,被風雨聲所觸動的是一種情緒,并沒有具體的的對象,而隻有大概的指向,所以,詩人用“落花”來隐喻這種情緒。
落花,可以指青春的逝去,可以指一切美好事物的消逝。
其次,這首詩韻味悠長的地方還在于它情感的複雜性。
讀後面兩句,有詩人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然而你回頭前面兩句,卻又是衆鳥啼鳴的勃勃生機,詩人在春睡醒來之時,昨夜的情思未過,今朝的新緒又來,兩種情思交織,形成獨特的詩境。而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也隻有剛剛睡醒之時才會有。
詩,一般都有特定的主題,有的就專寫對美好事物的留戀,有的就專寫萬物生發的喜悅之情,而孟浩然這首《春曉》,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刹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巧妙地将兩種情緒糅合在一起,悲喜莫名,我們隻有不斷地咀嚼,才能體會其中的情味。
《唐詩解》有雲:昔人謂詩如參禅,如此等語,非妙悟者不能道。
04
我讀這首詩,看了諸家的解讀,卻都不甚滿意。
有說這首詩是寫喜春惜春的,前兩句喜春,後兩句轉而惜春,可是,這些都是解詩的套話,看到鳥啼,花落,嗯是春天,前兩句情感積極,便是喜春,後兩情感消極,便是惜春了。這是解詩的文字,不是解詩的情感。
一個詩人的内心活動,是敏感而複雜的,我解詩,是代入詩人那一刻的内心活動,去感受詩人的情感。
當然,我解的也不一定對,歡迎大家批評!
關注倚劍聽雨樓(yjty-lou),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