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影響人工智能漢字識别率的因素

影響人工智能漢字識别率的因素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2-23 21:31:50

影響人工智能漢字識别率的因素(大數據雲計算時代)1

南方科技大學文化遺産研究中心唐際根教授開發的3D打印甲骨文。

影響人工智能漢字識别率的因素(大數據雲計算時代)2

博愛門将成為巴黎十三區的象征與地标。 李永群攝

随着新技術的叠代升級,我們像坐在飛速奔馳的時代列車上,雖然看不真切,卻也能明顯感受到窗外已經不是昨天的風景了。時代節奏這麼快,漢字會怎麼樣?熱愛中國文化的朋友也許會為我們為之驕傲的古老漢字而擔心——能跟得上嗎?其實,擔心是多餘的,漢字是人類文明的瑰寶,熱愛漢字的不隻是我們這些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美索不達米亞烏魯克的楔形文字,還有印度河流域的古哈拉帕文字刻符,論資曆都不在甲骨文之下,他們為什麼又一次錯過了時代的班列而隻能躺在博物館裡供人追思過往?這一切看似偶然,然而,給人的感覺又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

(一)

甲骨文并沒有刻意呼喚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這些新鮮玩意兒,可這些時代新寵總是情不自禁地撩撥漢字這個猜不透年齡的“少女”芳心。

微軟曾研發出一個人工智能翻譯系統,其漢譯英與人類的翻譯幾乎沒有區别。在推介産品時,便是假設一個會說英語的您,被關在門裡面,怎麼通過漢字軟件轉換,來與另一側那個會說中文的人交談。富士通公司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文字識别的成果也不時見諸媒體。

國外如此關注漢語漢字,中國的科技精英們絕不可能袖手旁觀。

作為國家隊的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在漢字文化的數字化信息日益增多的情況下,引入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存儲、管理和分析,研發了一套交互式漢字文化綜合體驗軟件平台,其架構具有可擴展性、高可用性以及高安全性,并使用了數據預取、緩存機制等技術,加快了數據的訪問速度。同時,該系統提供了實時、非實時和半實時數據分析的功能,可以支撐漢字文化大數據的分析,更好地滿足用戶未來對漢字文化大數據的應用服務。據稱“該系統架構設計的有效性通過實驗得到了驗證。”如果說這一平台太高冷,那麼該所推出的“智能書法台”已經走進大中小學校校園,普通民衆可以零距離感受。

科技巨頭們争先恐後地搶占漢字AI高地固可稱慶,前不久爆出的一條消息則更加激動人心。本科生研發的書法教學智能系統榮獲“2019(第12屆)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人工智能組一等獎。

(二)

增強現實(AR)、虛拟現實(VR)、混合現實(MR)技術的應用,更是給本就是視覺性的漢字插上了飛翔的翅膀。福建一家科技公司提供的技術,可使訪客在體驗中心體驗一種混合現實遊戲,其中一個人利用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構造了奇幻的三維漢字。将AR、VR、MR技術應用于沉浸式漢字教學,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者大有人在,科技改變了學習環境、改變了學習方式、改變了學習的生産力。

南方科技大學文化遺産研究中心唐際根教授突發奇想,将增材制造、積層制造的3D打印技術應用于甲骨文研究,時髦的現代科技跟古老的漢字文明對接得天衣無縫。值得特别強調的是,3D打印所用的透明材料,猶似給甲骨做内部的透視成像,這對于研究和理解甲骨文正反面的關系,亦即鑽鑿與蔔兆之間的關系,非常有幫助,應該說,這一研究在甲骨學領域具有獨辟蹊徑的革命性意義。

在巴黎十三區可看到一座地标式的漢字建築,是以繁體“門”字為造型的“中式牌坊”——三維立體的紅色“博愛門”。漢字 建築 藝術設計的“博愛門”也許會請進藝術設計的教科書。

漢字一直以來都是腦科學家關注的對象。前不久,筆者訪問圖賓根大學途中,路過中國文化中心,在那裡看到圓桌上用樹枝擺的漢字造型,我以為是漢語教學場地,詢問管理員得知,是一家醫學院在這裡做閱讀漢字試驗活動,為的是獲取測試閱讀障礙患者試驗數據。

據說漢字筆迹為知覺——認知——生理模型的理論表述提供了積極的支持。

也許有一天,物理學家、生物學家也會從漢字中獲得靈感。

(三)

漢字似乎無處不在,無遠弗屆,漢字何以如此神秘?細味字聖許慎《說文解字·叙》也許答案就在其中。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倉颉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漢字是怎麼來的?是古之聖人,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依類象形,而後形聲相益的結果。用孫過庭的話講叫“本乎天地之心”,用張懷瓘的話講叫“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漢字肇于自然,依類以象形,立象而盡意,漢字是對自然造化的概括、歸納和總結,是折射自然的棱鏡,是微縮了的自然造化,一句話,漢字是“自然碼”。自然隻能改變,而無法毀滅。漢字随時俯仰,自我馴化。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漢字中應有盡有。

漢字何以曆數千載,仍然生機勃勃,激情四射,其中道理,不亦明乎?

漢字是人類文明共業,是文化軟黃金,是藝術之息壤。靈感取之不竭,智慧用之不盡。

漢字科技,交互賦能。漢字的未來,在變與不變之中。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中國文字博物館學術委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