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作家作品 翻譯注解 問題簡答 文言知識歸類
一、作家作品
陶淵明(約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谥靖節,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令不足三月即辭官歸隐,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六十三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于詩文辭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隐寓着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轲》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淡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本文借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描繪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滿的情景,虛構了人人勞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的理想社會,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動亂、對黑暗的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描繪了武陵漁人偶入桃源的見聞,用虛實結合,層層設疑和浪漫主義的筆法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及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對黑暗現實社會的否定與批判。
二、翻譯注解
第1段:寫漁人捕漁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以及沿途所見的绮麗景色。
1、【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打漁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2、【原文】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
【譯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别的樹,花草鮮豔美麗,落花繁多。
3、【原文】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譯文】漁人對此感到很驚奇,又繼續向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注解】
①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②緣:沿着、順着。
③夾岸:溪水兩岸。
④芳:花。
⑤鮮美:鮮豔美麗。
⑥落英:落花。
⑦缤紛:繁多而錯雜的樣子。
⑧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⑨前:名詞用作動詞,向前。
⑩窮:形容詞用作動詞,走完,走到……盡頭。
第2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所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
4、【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一個小洞口,隐隐約約好像有點兒光亮。
5、【原文】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譯文】漁人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非常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寬闊明亮起來。
【注解】
①林盡水源:林盡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②便:于是,就。
③得:看見。
④仿佛:隐隐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⑤若:好像。
⑥舍:舍棄,丢下。
⑦初:起初,剛開始。
⑧才:剛好,僅。
⑨通:使動用法,使……通過。
⑩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而明亮。
6、【原文】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譯文】土地平坦空曠,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子之類。
7、【原文】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譯文】田間小路縱橫交錯,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注解】
①平:平坦。
②曠:寬闊。
③屋舍:房屋。
④俨然:整齊的樣子。
⑤屬:類。
⑥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
⑦交通:交錯相通。
⑧雞犬相聞: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8、【原文】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譯文】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孩子,個個都安閑快樂。
【注解】
①種作:耕種勞作。
②衣着:穿着打扮。
③悉:全,都。
④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⑤黃發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發,舊說是長壽的特征,所以用來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來的短發,用來指小孩。
⑥并:都。
⑦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第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人家裡做客以及辭别的經過。
9、【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譯文】桃花源的人看見了漁人,竟然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
10、【原文】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譯文】有的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做客,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注解】
①乃:于是。
②大:很,非常。
③從來:從……地方來。
④具:詳細、詳盡。
⑤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的問題。
⑥要(yāo):通“邀”,邀請。
⑦鹹:副詞,都,全。
⑧問訊:詢問打探(消息)。
11、【原文】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譯文】桃花源的人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領着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過,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注解】
①雲:說。
②先世:祖先。
③率:率領。
④妻子:指妻子、兒女。
⑤邑人:同鄉的人,鄉鄰。
⑥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⑦焉: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從這裡。
⑧遂:于是,就。
⑨間隔:斷絕了來往。
12、【原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文】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13、【原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譯文】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歎惋惜起來。
【注解】
①今:現在。
②乃:竟然。
③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于現在漢語的“無論”。
④為:給。
⑤具言:詳細地說出。“具”通“俱”,詳細,具體。
⑥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⑦歎惋:感歎,惋惜。
14、【原文】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譯文】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15、【原文】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譯文】過了幾天,漁人便告辭離開了。桃花源人告訴漁人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注解】
①延:邀請。
②停:停留。
③辭:辭别。
④去:離開。
⑤語:對……說,告訴。
⑥不足:不值得。
⑦為:介詞,向、對。
⑧道:說。
第4、5段: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後,太守等人先後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6、【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譯文】漁人從桃花源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着舊路回去,處處做了記号。
17、【原文】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譯文】到了郡城,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曆。
18、【原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
【譯文】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号,終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注解】
①既:……以後。
②得:找到。
③便扶向路:就順着舊的路(回去)。扶,沿、順着。向,從前的、舊的。
④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标記。志,名詞用作動詞,做标記。
⑤及:到。
⑥詣:到。特指到尊長那裡去。
⑦說:報告。
⑧遣:派遣。
⑨尋向所志:尋找先前所做的标記。尋,尋找。 向,從前的、舊的。志,名詞,标記。
⑩遂:終于,最終。
19、【原文】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譯文】南陽人劉子骥,是個志向高潔的隐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
20、【原文】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但未能實現。不久就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探尋桃花源的人了。
【注解】
①高尚士:品德高尚的隐士。
②聞之:聽說這件事。之,這件事。
③欣然:高興的樣子。
④規:名詞用作動詞,計劃,打算。
⑤未果:沒有實現。
⑥尋:不久。
⑦終:死亡。
⑧遂:于是,就。
⑨問津:問路,這裡是探訪、訪求的意思。津,本義渡口。
三、問題簡答
1、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麼會“甚異之”?
答:“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緻迷路忘返;“忽逢”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甚異之”。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可以删掉嗎?為什麼?
答:不能删掉。因為“忽”字說明漁人發現桃花林是偶然的,暗示桃花源并不是一個真實的所在,而是作者虛構的,删掉就不準确了。
3、課文第一段景物描寫的主要意圖是什麼?
答:這段景物描寫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暗示将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4、文中寫到桃花源山口“仿佛若有光”,品味“仿佛”的妙處。
答:第一,因所寫山口很小,光線不甚分明,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繪出光線極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樣子,這更符合桃花源隐蔽幾百年而不為人發現的情況。
第二,因為桃花源是虛設的境界,其中景物并非實有,所以用詞不能太着實。這樣,給讀者以迷離恍惚之感,增強了語言藝術的魅力。
5、文中描寫桃花源人生活環境的語句有哪些?(描寫桃花源田園風光的語句)
答: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6、文章中哪些句子寫出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
答: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1)聯系上下文推測一下,漁人可能說些什麼?(2)作者為什麼不一一寫出漁人說了些什麼?(3)你認為桃花源人為什麼歎惋?
答:(1)聯系上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下文“皆歎惋”,可以推知漁人說的大概是秦末以來的曆史。
(2)因為漁人所說的是世人熟知的事情,隻是桃花源裡的人不知道,所以沒有必要都說出來。
(3)桃花源人聽過漁人講述秦末以來的曆史後,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歎惋,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過着痛苦的生活而歎惋。
8、說說“此人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答:這句話表現了桃花源的與世隔絕,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和黑暗,突出了文章中心。在結構上,它總結上文,并與“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呼應。
9、“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漁人發現并進訪桃花源的經過,桃花源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有歸途中做标記一事。
10、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找桃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複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作者有意添加了南陽劉子骥“規往”而“未果”這個尾聲,其用意是什麼?)
答: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
11、文章曲折回環,懸念叠起,引人入勝。請你将文章中懸念設置的标志性語句找出來。
答:(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2)複前行,欲窮其林。
(3)初極狹,才通人。
(4)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
12、在括号裡填入被省略的人稱詞。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答:村人、漁人、漁人、村人、漁人
四、文言知識歸類
(一)古今異義
1、交通:阡陌交通
①古義:交錯相通,指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②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2、妻子: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①古義:指妻子和兒女。
②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3、絕境: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①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②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
4、無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①古義: 不要說,(更)不必說。
②今義:表示條件關系的連詞。
5、鮮美:芳草鮮美,落英缤紛
①古義:鮮豔美麗。
②今義:味好,香濃。
6、如此:詣太守,說如此
①古義:像這樣。
②今義:這樣。
7、 津:後遂無問津者
①古義:渡口。問津,指探訪。
②今義:唾液。
8、 窮:複前行,欲窮其林
①古義:窮盡。
②今義:貧窮。
9、從來:問所從來
①古義:從哪裡來。
②今義:向來。
10、不足:不足為外人道也
①古義:不值得、不必。
②今義:不夠。
11、間隔:遂與外人間隔
①古義:隔絕,不通音信。
②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12、俨然:屋舍俨然
①古義:整齊的樣子。
②今義:形容很像。
13、 緣:緣溪行
①古義:沿着。
②今義:緣故,緣分。
14、外人:遂與外人間隔(不足為外人道也)
①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
②今義:指沒有血緣關系的人。
15、如此:詣太守,說如此
①古義:像這樣。
②今義:這樣。
16、仿佛: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①古義:隐隐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②今義:似乎,好像。
(二)一詞多義
1、為:
①武陵人捕魚為業
(為:讀wéi,動詞,作為)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
(為:讀wèi,介詞,對,向)
2、尋:
①尋向所志
(尋:動詞,尋找)
②尋病終
(尋:副詞,不久)
3、乃:
①見漁人,乃大驚
(乃:于是,就)
②乃不知有漢
(乃:竟然)
③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乃:才)
4、舍:
①便舍船
(舍:shě,動詞,舍棄)
②屋舍俨然
(舍:shè,名詞,房屋)
5、得:
①便得一山
(得:看到)
②既出,得其船
(得:找到)
6、志:
①處處志之
(志:動詞,做标記)
②尋向所志
(所志:名詞,所做的标記)
7、複:
①不複出焉、不複得路
(複:再)
②餘人各複延至其家
(複:又)
8、遂:
①遂與外人間隔
(遂:于是,就)
②遂迷
(遂:終于,最終)
③後遂無問津者
(遂:就)
9、中:
①中無雜樹
(中:中間)
②晉太元中
(中:年間)
③其中往來種作
(中:裡面)
10、之:
①忘路之遠近
(之: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②聞之,欣然規往
(之:代詞,“這件事”)
③處處志之
(之:助詞,起協調音節作用,無實意)
11、向:
①尋向所志
(向:原來)
②眈眈相向
(向:對着,朝着,與“背”相對)
12、聞:
①雞犬相聞
(聞:聽見)
②聞有此人
(聞:聽說)
13、屬: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類)
②神情與蘇黃不屬
(屬:類似)
③屬引凄異
(屬:連接)
14、然:
①豁然開朗
(豁然:開闊的樣子)
②屋舍俨然
(俨然:整齊的樣子)
③怡然自樂
(怡然:愉快的樣子)
④欣然向往
(欣然:高興的樣子)
(三)通假字
1、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具”通“俱”,詳細)
(四)詞類活用
1、異: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驚異)
2、前:複前行
(前:方位名詞用作動詞,向前)
3、盡:林盡水源
(盡: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4、窮: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5、焉:不複出焉
(焉:兼詞,“于之”,即“從這裡”)
6、志:處處志之
(志:名詞用作動詞,做标記)
7、果:未果
(果:名詞用作動詞,實現)
8、語:此中人語雲
(語:名詞用作動詞,告訴)
(五)同義詞
1、都
①悉如外人 (悉:都)
②并怡然自樂 (并:都)
③鹹來問訊 (鹹:都)
④皆歎惋 (皆:都)
2、邀請
①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②餘人各複延至其家 (延:邀請)
3、沿着,順着
①緣溪行 (緣:順着)
②便扶向路 (扶:沿、順着)
(六)特殊句式
1、南陽劉子骥(jì),高尚士也——
判斷句,……也,可譯為“……是……”。
2、問所從來——
(1)省略句,省略賓語,應為“問(之)所從來”。“之”代“漁人”。
(2)倒裝句,“所從”是介賓短語“從所”的倒裝,應為“問從所來”。
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1)省略句,省略介詞賓語和主語“桃源人”,應為“此人一一為(桃源人)具言(以)所聞,(桃源人)皆歎惋”。
(2)倒裝句,狀語“(以)所聞”後置,應為“此人一一(以)所聞為(桃源人)具言,(桃源人)皆歎惋”。
4、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省略句,省略主語和賓語“村人”“漁人”,應為“(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5、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省略句,省略主語“小口”,應為“(小口)仿佛若有光”。
6、便舍船,從口入——
省略句,省略主語“漁人”,應為“(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7、初極狹,才通人——
省略句,省略主語“小口”,應為“(小口)初極狹,才通人”。
8、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省略句,省略主語“武陵人”,應為“(武陵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9、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省略句,省略主語“人們”,應為“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0、林盡水源——
省略句,省略介詞“于”,應為“林盡于水源”。
(七)成語積累
1、豁然開朗:突然一下子變得開闊、明朗起來,現在多指思路突然打開或複雜的事情突然明朗起來。
2、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過問或嘗試。
3、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4、怡然自樂:形容很悠閑快樂的樣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