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李清照典型作品

李清照典型作品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11:46:25

李清照典型作品?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詞人自号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 五十一歲時李清照《金石錄後序》,詳述亂前的幸福生活,及亂離中颠沛奔波之苦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時年歲不可考,大約七十多歲,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李清照典型作品?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李清照典型作品(李清照簡介及代表作品鑒賞)1

李清照典型作品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詞人。自号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 五十一歲時李清照《金石錄後序》,詳述亂前的幸福生活,及亂離中颠沛奔波之苦。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時年歲不可考,大約七十多歲。

李清照天資卓越,不到十一歲,她的詩文已被父輩晁補之等人所稱賞,以才藻聞名于鄉裡。她記憶力很強,看過的書能說出在第幾頁第幾行。而且她特别愛看書,經常是手不釋卷,桌子上枕頭上到處都是書。在靖康之亂,她倉促南渡時,“尚載書十五車”外,而歸來堂,倘留有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可見她藏書之多。她把書看作生命的一部分,雖經靖康之變,輾轉流亡,數經兵火,而依然不離身邊。 李清照受過良好的正統教育,研習過經史百家。這與她生長在貴族書香世家,父母兩系都有文學的素養有關。祖父與父親李格非在齊魯一帶頗負盛名,俱出于韓琦門下,韓琦在當時名重一時,與範仲淹同是以文人領兵的朝廷重臣,共稱“韓範”。因此當時能出身韓琦門下,是一件榮譽的事。母系王氏一族在當時也是一門顯赫。 李清照的父母與許多文人交結,她随着父母周旋于這些叔伯之間,終日耳濡目染。可見她那高超的文學成就,一半是受了遺傳上禀賦的靈感,一半是受了父母的教育與熏陶。

曆代文人雅士多與美酒結下不解之緣。李清照雖然是一位女性文人,她對酒的愛好卻毫不比男士遜色。酒在清照詞中是重要素材之一。清照對飲酒的各種趣味都能深刻體會,酒是在她日常生活中,用以排愁解悶的消遣活動之一。中國古代文壇上,女性作家中,有清照般好酒的,恐不可多見。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李清照真一世奇女,一個女子,喝得暈乎乎的,連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了,即使在今天,也不多見。但李清照又是絕非濫酒之人,以詞中所寫,某日黃昏,一個妙人兒,獨自駕着小船,一邊遊湖一邊品酒,那該是一種多麼浪漫惬意的情景啊。

李清照十八歲時(一一○一年)嫁給趙明誠為妻。趙明誠是宋時頗有名的金石學家,字德父,那時二十一歲是太學生。趙明誠愛好金石學,且能詩詞。婚後夫婦感情很好,多半的時間和金錢,都是醉心于中國的文化,除做詩填詞互相唱和外,又搜集許多古代金石書畫。他們收藏金石文物,并非隻為玩賞,主要在考證古來聖賢遺迹及君臣行事。他們倆夫妻在學術上互相切磋,藝術上共同砥砺,共同的愛好和興趣,使他倆成為“志同道合”、“相敬如賓”的愛侶,過着平靜的富于詩意的幸福生活。 宋代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夫主妻從。在理教的束縛下,李清照的文學成就,除得力于家學外,夫婿趙明誠也極為重要。因夫婦的志趣相投、能力相當,趙明誠對妻子才氣的折服,使得李清照雖為舊時代的女子,而能充分展現她的才能。有一段趣事流傳下來: 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阕《醉花陰》詞,寄給趙明誠。趙明誠接到這阕詞後,竟閉門數日,窮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抄雜在裡面,不明作者,拿去給好友陸德夫品評,看那一阕最好。陸德夫玩誦再三,以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誠自此以後,對妻子便甘拜下風。

在李清照結婚之初,北宋已瀕臨危亡的邊緣。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年)金兵攻下汴京,徽、欽二帝被俘之後,朝廷南遷,北宋滅亡,趙明誠時在山東做官。第二年金兵陷山東,他倆不得不把曆代收集的金石書畫抛棄一大部分,夫婦南逃到建康(南京)。不久,高宗委派趙明誠做湖州(今浙江吳興)大守。可是,從山東流亡到南京,沿途的風霜勞頓,趙明誠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湖州太守還未到任他就病倒了。後趙明誠為了哭奔母喪,舊病複發,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年)趙明誠病死于南京,那時李清照已四十七歲。在舊時代的環境中,丈夫幾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去了丈夫,可說完全孤弱無依了。在兵荒馬亂中李清照逃難到台州(今浙江臨海縣)找她的弟弟李迒,從此姊弟二人相依為命的生活在一起。由于親人的死别,收集的金石在逃亂中依次失去,河山的變色,使她有着滿腔悲憤的心情。

李清照的作品和她豐富跌宕的生平際遇是分不開的。靖康之變将她的生活劃分為美滿幸福與流離困苦前後兩個不同的時期。尤其是後期的作品,将她個人在流亡生活中,所經曆之悲酸凄苦,對死去丈夫的懷念和對故鄉淪陷的感慨,反映在詞上。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于寫自然風光和離别相思。 後期: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李清照詞有以下特點:一、傾擄真摯情。二、熔煉家常語。三、善用白描法。四、講求韻律美。

李清照寫詞愛詞,提出了“詞别是一家”的說法(《詞論》),這對于詞的地位的提升是有重大貢獻的,而且因為是女性詞人與其家世背景的關系,李清照的詞自成一格,形成了以“清麗自然的語言”與“優美淡雅的意境”為主要特征的易安體,在詞中充分展現其女性情懷。比方說在她的詞中經常出現的意象有“花”“月”“雁”“水”等,經常出現的字眼有“殘”“瘦”“愁”等。

一 剪 梅

紅藕香殘玉簟[1]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2]來?雁字[3]回時,月滿西樓[4]。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注釋:[1]玉簟,竹席。

[2]錦書,在錦帕上寫下的書信。

[3]雁群歸來,帶來丈夫的書信。

[4]指丈夫歸來,夫妻相聚,臨窗望月,互訴相思之情。

大意:荷花謝了,隻有餘香殘留,透涼的竹席告訴我已是清秋;慢慢解下薄薄的夏裝,獨自登上木蘭輕舟;碧空雁過,可有錦書相留?待到雁歸,已是明月滿西樓。花獨自飄零,水空自東流,相同的一種思念,卻惹事兩地閑愁。這種情思啊,簡直無法驅走,才攆下眉頭,卻又悄悄襲上心頭。

賞析:這首詞是李清照在結婚後不久所做,當時丈夫要出門遠遊,她不忍分别,于是在一塊錦帕上寫了這首詞來抒寫相思之情。

  “紅藕香殘玉簟秋”,首句詞人描述與夫君别後,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殘,回房欹靠竹席,頗有涼意,原來秋天已至。這寫出了她自夫君走後,神不守舍,對環境變化渾然無覺的情形。“紅藕香殘”的意境,“玉簟”的涼意,也襯托出女詞人的冷清與孤寂。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在閨中無法排遣愁悶與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悶。現如今卻是“獨上蘭舟”,不僅無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顯怅惘和憂郁。“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女詞人獨坐舟中,多麼希望此刻有雁陣南翔,捎回夫君的書信。而“月滿西樓”,則當理解為他日夫妻相聚之時,臨窗望月,共話彼此相思之情。

  下片。“花自飄零水自流”,詞人的思緒又由想象回到現實,并照應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飄零,流水自去。由盼望書信的到來,到眼前的抒寫流水落花,詞人的無可奈何的傷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兩個“自”字的運用,更表露了詞人對現狀的無奈。“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次寫詞人自己思念丈夫趙明誠,也設想趙明誠同樣在思念自己。這樣的斷語,這樣的心有靈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愛的基礎上的。末三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詞人以逼近口語的詞句,描述自己不僅無法暫時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兩個副詞“才”、“卻”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現了詞人揮之又來、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這是一首相當富有詩情畫意的詞作。詞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寫得淋漓盡緻,就越能顯出她的夫妻恩愛的甜蜜,也越能表現出她對生活的熱愛。此外,這首詞在意境的刻畫,真摯、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語言運用的藝術上,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聲 聲 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1],最難将息[2]。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3]。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4]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5]?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6]!

注釋:

[1] 乍暖還寒時候,天氣忽然回暖,一會兒又冷的時候。

[2]将息,養息、保養。

[3]表示悼亡和懷舊的意思。作者此時流離于江南,丈夫趙明誠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感到傷心。作者早期寄給丈夫的《一剪梅》詞中有“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句子,所以稱雁為舊時相識。

[4]有誰堪摘,指有誰能與她共摘。

[5]怎生,怎麼。黑,指天黑。

[6]這一句指這種滋味哪是一個“愁”字能夠說盡的。

大意: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隻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内别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内心的感傷,于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湧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将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禦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雁字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群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麼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滋味,一個“愁”字怎麼能說盡!

賞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起首三句比較形象,委婉細緻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深創巨痛後的愁苦之情。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個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一種如泣如訴的音韻效果。 “尋尋覓覓”,是作者的動作行為,作者在經受了國破家亡、夫喪、金石丢失等一連串的打擊後,内心極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處,更是百無聊賴,空虛郁悶,為了排解這一哀愁,作者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尋啊覓啊,想尋些什麼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麼茫然,或許她是想找回一些溫馨的回憶來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隻感到四周“冷冷清清”。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說“人悲物亦悲”,在一個悲傷凄涼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這尋覓的結果給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慘慘戚戚”,它不但沒有減輕内心的傷痛,反而使其由這清冷之景更生一種凄涼、慘淡和悲戚之情。這就為全詞定下了一個感情基調,使全詞籠罩在一種凄慘愁苦的氛圍中。

詞中對愁的描寫有:淡酒 / 急風――借酒澆愁,而大風砭骨,意緒全無,愁雲更濃重。北雁――丈夫故去,錦書不再,雁叫聲聲心欲碎。“愁”〈 黃花――花開花落,無人共摘,難堪徹骨孤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