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園區創新融合發展?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這裡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擁有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大高新校區、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合肥離子醫學中心等戰略科技力量墨子号實驗衛星、光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的關鍵研發環節在這裡完成,世界首台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悟源"、中國首款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司南"等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誕生于此……,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國家科技園區創新融合發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這裡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擁有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大高新校區、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合肥離子醫學中心等戰略科技力量。墨子号實驗衛星、光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的關鍵研發環節在這裡完成,世界首台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悟源"、中國首款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司南"等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誕生于此……
這裡是科技成果産業化的"開路先鋒"。三十多年來,一批批年輕的創業者們在這裡創辦了科大訊飛、國盾量子等衆多高科技企業,引領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興産業在此開花結果。如今,這裡又在建設"未來科技城",布局空天信息等未來産業……
這裡也是制度創新的"開路先鋒"。推進區域經濟大腦、貸投聯動、股權激勵和分紅試點、産業化經費股權投資改革等一系列創新舉措,讓科學家、企業家們在這裡能安心科研、大膽創業……
這裡是合肥高新區。
從1991年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以來,合肥高新區始終秉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的使命,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探索出了一條"科學-技術-創新-産業"的内生發展之路,2018年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納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連續八年穩居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前十名,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支點。
科技創新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2022年4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線上為南開大學"科學指導抗疫,勇攀醫學高峰"直播中建議,可以使用異種疫苗作為序貫接種,而他自己則選擇了從合肥高新區"誕生"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蛋白疫苗(CHO細胞)。該疫苗是由位于合肥高新區的安徽智飛龍科馬生物制藥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合研發,曾于2021年3月獲批緊急使用,并在2022年3月1日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附條件批準上市,成為首個獲批的國産重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
疫苗研發,是合肥高新區堅持四個面向、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的最新成果之一。
近年來,合肥高新區努力構建"國家實驗室 省級綜合性研究院 大科學裝置 交叉前沿研究平台"的科技創新平台體系。中國科大高新校區首批新生入校學習,中國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等重大協同創新平台成果湧現,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合肥先進計算中心、信息材料與智能感知實驗室、天地一體化合肥網絡中心、中電科38所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新型研發機構,推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芯片、CPU、5G濾波器、區塊鍊、空氣成像、空天信息等數字經濟技術持續突破,賦能實體經濟,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在生命健康領域,除重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外,必歐瀚、深藍醫療、瀚海博興、清新互聯等企業,在抗原檢測、軌迹溯源等不同領域,為疫情防控貢獻着科技力量。此外,合肥高新區還研發出國産質子治療系統,布局誘導多能幹細胞研究和高通量藥物篩選等。
而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很多誕生于高新區的創新成果在冰雪賽場上大顯身手,展現"科技冬奧"的力量。其中,合肥全色光顯科技有限公司由兩名院士領銜科研團隊,中國科大教授牽頭,自主研發全色激光投影顯示系統,讓"雪屏幕"在張家口賽區"雪如意"旁盡顯中國先進顯示技術的最新成果。同樣位于高新區的東超科技,則将"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應用于鳥巢,其研制的"非接觸式門禁"讓冬奧"無人特許商店"更有科技魅力。
産業創新 提振創新"聲""量"
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合肥高新區已經形成"中國聲谷量子中心"的園區品牌。
坐落于合肥高新區的"中國聲谷",是中國首家定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産業基地,是國家工信部與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點合作項目,于2020年底圓滿完成"入駐企業超千家、營業收入超千億"的"十三五"雙千階段目标,形成了核心技術引領、芯片産業為基礎、智能硬件和服務為主體、信息安全為保障的人工智能産業集群。截至2021年底,中國聲谷入駐企業總數已超過1400家,實現關聯帶動産值1378.6億元,連續五年産值、企業增長率超30%。
龍頭企業科大訊飛智能語音開放創新平台作為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自2017年獲批建設以來,已開放479項AI産品及能力,聚集超過318萬開發者團隊,累計覆蓋終端設備數 34億 ,AI大學堂學員總量達到68.9萬,鍊接超過420萬生态夥伴,開放平台帶動了大衆創業和行業發展。
在量子信息産業領域,中國科大潘建偉、郭光燦、杜江峰三位院士的師生團隊,分别在合肥高新區孵化設立了國盾量子、本源量子和國儀量子三家公司,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開展創新研發和産業化。根據2021年底合肥高新區發布的《未來産業發展規劃》,到2035年,高新區将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量子中心、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争的未來産業高地。
"中國聲谷量子中心"的激昂"聲""量",也帶動了合肥高新區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多年來,高新區培育了陽光電源、華米科技、智飛龍科馬、安科生物等行業領軍企業,形成了人工智能、光伏新能源、集成電路、量子信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集群,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成功入選國家發改委首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創新熱土綻放青春芳華
制度創新是創新發展的内驅力。為了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合肥高新區堅持以"有為政府"推動"有效市場",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創新創業"資金、人才、市場"三大痛點,"加法""減法"并用,構築了精準化創新創業孵化服務體系。
合肥高新區在安徽全省首創區域經濟大腦,打造雙創活動品牌"合創彙",向企業精準推送各項政策,幫助他們"免申即享"各種政策資金,讓企業家和研發人員安心舒心創業。同時,建立了"引導性股權投資 政府基金 社會資本 風險投資 産業化專項基金"五位一體的多元化創業投融資體系,堅持"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園區",以股權代投、成果轉化基金等方式,加速科創項目成長。人才方面,高新區實施領航企業家培養工程,建立全國首個歐美同學會長三角海創中心、合肥國際人才城和安徽首個"外國專家服務之家",構建"一網通"國際人才服務體系。
"養人"環境的不斷優化,讓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走進園區,踏上創新征途。"90後"科大校友孔偉成擔任本源量子輪值董事長,為國守好量子計算的世界賽道;"90後"科大校友賀羽創立國儀量子、博焱視芯總經理吳茂乾在中國科大讀完本碩博後進軍芯片産業……在合肥高新區的創新隊伍中,年輕人比例越來越高。科大訊飛、國儀量子等企業員工平均年齡隻有30歲左右,而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也顯示,合肥高新區25至34歲人口比例顯著提升。如今,合肥高新區已集聚人才超40萬人,受過高等教育人員占比超過四分之三。
優化營商環境 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
當前,科技創新已經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為了更好地促進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合肥高新區在2022年初貫徹落實安徽省改進工作作風為民辦實事為企優環境大會精神,全面開啟"新春訪萬企、助力解難題"活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合肥高新區将繼續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培育"深科技"企業、聚焦"卡脖子"技術研發,加快推動合肥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核心區、"科大矽谷"核心區和未來科技城建設,加快發展空天信息、人工智能、光伏新能源、集成電路、量子信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産業,奮力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讓創新的源泉在合肥高新的沃土上湧流奔騰,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更大的"高新力量"。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編輯 許大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