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約評論員 塗格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興”“我們希望,每一名大學生都能追随自己的夢想‘一路生花’,在鄭州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在武漢重回中部人口第一城寶座後,鄭州近日宣布,從今年開始,将全面開展青年創新創業行動,力争2022年,新吸進20萬名青年人才留鄭來鄭創業就業,利用5年左右時間,新增青年人才100萬人。
為此,當地出台了10條“青年人才新政”,包括今年各類企事業單位提供20.08萬個就業崗位;建設2個5—10平方公裡的青年創新創業園;發放青年人才生活補貼,博士後可享20萬—30萬元安家補助;提供創業金融保障,設立100億元的青年創新創業基金等。
得而複失的“中部人口第一城”
5年吸引100萬青年人才,如此宏偉的計劃究竟劍指何方?新出爐的10條“青年人才新政”,又能否幫助鄭州實現夢想?
對于城市而言,青年人口比重越大,城市就越有活力。所以各地搶人大戰,重點從來都在于争奪青年,隻不過現在青年有些不夠用了。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月21日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青年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2020年已經達到71.1%,高于整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2個百分點。
這意味着,可供城市吸納的後備青年數量已經不多了,今後城市化率的提高更多是靠進城投奔子女的老年人來推動。而老年人口城市化的經濟意義,顯然不及青年。
所以,為了争奪日益稀缺的青年資源,不隻是鄭州,各地都在開足馬力。僅最近這一周,就有蘇州、鎮江、馬鞍山、山東等地相繼出台人才新政。山東的“深入推進萬名博士、十萬碩士、百萬大學生創業齊魯計劃”,跟鄭州的“5年吸引100萬青年人才留鄭來鄭創業就業”,可謂異曲同工。
拆解各地“人才新政”的具體内容,除了最為常見的購房租房補貼外,鎮江對符合“金山英才”産業強市計劃創新創業人才申報條件的人才,還直接給予50萬元項目資金支持;馬鞍山更是将補貼之手伸進校園,給簽訂定向培養協議的學校和學生直接發錢,前者是每生每年補助5000元,後者是每學期每生補貼1200元。
與這些地方相比,鄭州的10條“青年人才新政”并無多少獨特之處,其真正的吸引力在于城市本身。身為全國九大中心城市之一,鄭州的城市能級更高、工作機會更多、發展空間也更大。
但鄭州也有自己的煩惱。事實上,鄭州之所以提出“5年吸引100萬青年人才”,對标的就是當年武漢的“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作為中部地區唯二的國家中心城市,二者的競争在所難免,特别是在人口方面。
去年“七普”數據剛公布時,鄭州一度振奮。從2010年到2020年,鄭州常住人口十年增加了397.41萬人,增幅達到46.07%,不僅是中部地區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總量(1260.06萬)也一舉超過武漢(1232.65萬),首次成為中部人口第一城。
然而,鄭州在這個位子才坐了一年,就又被武漢重新搶了回去。根據最新的人口數據,2021年末,武漢常住人口達到1364.89萬人,較上年末增加120.12萬人。與此同時,鄭州人口隻增長了12.52萬,為1274.2萬人,增幅僅有0.99%。這也是鄭州自2011年以來常住人口增量最低的一次,增幅首次低于1.5%。
加之鄭州背靠的河南腹地,雖然有近億人口,但全省常住人口去年卻出現了十年來的首次負增長,淨減少了58萬;而同期湖北則增長了54.7萬。這一減一增,同樣讓鄭州壓力山大。
百萬大學生的“鄭州底氣”
熟悉中國城市人口争奪史的人,一定記得2017年武漢提出的“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
和如今的鄭州一樣,當時武漢也提出“5年留住100萬大學生”。為此出台了包括放寬大學生落戶條件、設立一億元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給予優秀創業項目10-50萬扶持資金等一系列措施,由此打響了“搶人大戰”的第一槍。
2021年的武漢《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實施5年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畢業生留漢率從10年前的35.75%,提升至2020年的51.59%。伴随着青年人口的不斷增長,2021年末,武漢城區常住人口突破千萬大關,成為繼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之後,全國第八個超大城市。
回頭看,武漢當年之所以提出“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首先得益于其作為“中國高教第三城”的先天優勢。據統計,武漢全市共有高等院校89所,其中985高校2所、211大學7所、雙一流數量(7所)并列全國第五,在校大學生人數一度位居世界城市之首。
與武漢相比,鄭州雖然名校數量較少,僅有2所雙一流大學——除了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注冊地今年2月也已從開封變更為鄭州,但大學生總數一點不輸武漢。目前,鄭州在校大學生數量達到133.16萬,僅次于廣州,排名全國第二,比武漢還多出4萬多。2022年的畢業生人數預計将超過39萬。
所以,當地提出“今年新吸進20萬名青年人才留鄭來鄭創業就業”,并非誇海口。可以說,百萬在校大學生是鄭州實施“5年人才計劃”最大的底氣,也是其敢于在“人才新政”中标明搶人數量,而鎮江、常熟、馬鞍山等中小城市不敢,或者說做不到的原因。
當然,要想使在鄭大學生畢業後都能留下來,并且留得住,光靠補貼是不夠的,後續各種配套都要及時跟上。
同時,一味鼓勵缺乏職場經驗的青年人創新創業,恐怕也有風險。好在此次青年創新創業行動發布會上,鄭州表示,企業是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絕對主力,鄭州将鼓勵引導各企業以多種方式引才聚才,政府确保用人單位能夠及時享受政策紅利。
“小巨人”企業的人才吸引力
說起鄭州的企業,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恐怕是位于鄭州航空港區的富士康。
作為全球最大的蘋果手機生産基地,鄭州富士康擁有超過90條生産線,不僅生産了世界上一半的蘋果手機,還承擔了河南全省出口份額的三分之二。
以2021年一季度河南省出口産品情況為例,五大類主要加工貿易出口商品裡,機電産品出口870億元,占全省出口總額的72.3%。其中,商品手機出口一項就達到748.7億元,占機電産品類出口額的86%,全省出口總額的62.2%。
但也應看到,近幾年,随着國内用工成本大幅攀升、國外貿易環境急劇變化,包括三星以及為蘋果代工藍牙耳機Airpods的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大量企業,都逐漸将工廠遷往越南等地。像富士康這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未來能否繼續留下同樣是個問題。
真正能擔負起“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絕對主力”的或許是另一類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所謂“專精特新小巨人”,按照工信部的定義,是指那些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
從2019年開始,工信部每年都會公布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至今已公布了三批,全國累計有4762 家企業上榜。其中,鄭州63家,數量排名中部第二,比競争對手武漢多出14家。
這些企業雖然不像富士康或者互聯網大廠那樣知名,卻是各自領域的“隐形冠軍”,對人才的需求量也極大,所以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
根據最新發布的鄭州《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到2025年,全市力争創新型中小企業達到8000家;“專精特新”企業達到2600家,其中河南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5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30家,“單項冠軍”企業(産品)達到15家。
按照這個目标,就算這些企業每家每年吸納10名青年人才,5年下來,總量也将達到50萬。
而要想達到整體的預期目标,鄭州不妨學習馬鞍山的做法:給予企業、學校、學生三方補助,既留住了人才,也解決了企業招工難的問題,可謂一舉多得。
海報設計 付敏
責任編輯:王磊 圖片編輯:張同澤
校對:張亮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