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潮州八景舊時有内外之分,内八景是指于古城街巷之間,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由于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内八景已逐漸湮沒,現在人們所說的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即“鳄渡秋風”、“西湖漁筏”(原西湖與韓江相通)、“金山古松”(曾名“馬丘松翠”)、“北閣佛燈”、“韓祠橡木”、“湘橋春漲”、“鳳凰時雨”、“龍湫寶塔”(原位于北閣對面江心,現仍存遺址)。
2、湘子橋即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民謠唱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廣濟橋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始為浮梁,稱“康濟橋”。此後,曆二百餘年的更叠,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潮州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唱的就是湘子橋的曆史風貌。
3、跨過廣濟橋,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筆架山,山上岩石層疊,蒼松翠柏,濃蔭蔽日,沿中峰石階直上山腰,莊嚴靜肅的韓文公祠便聳立在眼前,這裡便是“韓祠橡木”的勝地。
4、金山屹立于城北韓江之濱,高約金黃四十餘米,狀如覆釜,為潮州古城後枕,與西面的葫蘆山,東面的筆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
5、鳳凰台位于潮州城南郊的老鴉洲(後稱沙洲島或鳳凰洲)北端,明隆慶二年(1568)潮州知府候必登倡建。鳳凰台是鳳凰洲公園的主體建築,該台因立于洲頭,曆史上屢遭洪水猛浪之厄,這次重建前所存殘迹為民國初年所修,台上是一座四柱、單檐歇山頂水泥結構的亭台,與原貌相差甚遠。
6、原指潮州城北面韓江河面的小沙洲上,建于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蔥郁繁茂的樹林,有雅緻幽靜的寺院,與車周的景物相輝映,構成一幅美妙绮麗的風景。初時名為“塔院維舟”,以遊艇常喜系纜于此命名。又因塔邊有“龍湫泉”,因之又名“龍湫寶塔”。
7、在潮州城外韓江北堤中段,有個古渡口,叫鳄渡。古時候潮州鳄魚為患,故韓江原稱之為鳄溪(惡溪)。相傳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韓愈刺潮,因聞鳄魚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财産,遂于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設置祭壇,“以豬一羊一投惡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稱該渡口為鳄渡。
8、西湖魚筏是秀麗壯觀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詩意和惹人欲醉的絕妙景緻,因魚筏出沒于潋滟空蒙,變幻無窮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
9、北閣原是金山東面山下的一組樓閣的總稱。這裡東臨急水直下的韓江流水,登臨北閣,北堤上的“鳄渡秋風”,隔江相望的“韓祠橡木”,韓江下遊的“湘橋春漲”,“鳳凰時雨”諸多勝景曆曆在目;俯覽韓江,江流滔滔,白帆點點。相傳閣前佛燈,夜間金光四射,江面上從韓江上遊十五裡的鹿湖,下遊至急水塔,陸路東從饒平的南武棟,南至潮州市浮洋,均可望見燈光,為韓江夜航的标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