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出品,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年初以來,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一度成為熱點話題。
當前,全球各國正處于疫情後的經濟全面複蘇的時期,同時也是全球經濟格局重組的重要時期,各國經濟體都加大放金融放水,超發貨币,引發經濟通脹,從而使金融、能源、糧食等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甚至有一些品種價格連創新高。
而國内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輸入性通脹的影響,引發大宗商品的劇烈波動。而此時兩次點名大宗商品,其背後釋放了至少3層意思。
今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既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鄉村振興提升戰略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疫情後經濟全面恢複之年,同時更是國内經濟格局從過去以國際大循環為主向以國内大循環為主的雙重經濟格局轉變的關鍵之年。那麼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穩定經濟無疑是最大的主基調。
經濟背後是産業,産業的源頭是生産,而大宗商品則是生産的原材料,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直接導緻生産成本的增加,進而引發産業鍊的波動,如果再繼續發酵,則會傳導到消費層面,産生不利影響。
所以第一個信号很明顯,就是要給産業降溫,穩定經濟基本格局。
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一方面是經濟應對措施引發的,另一方面則是投機資本的炒作。回顧曆史,任何一次經濟危機都不乏有資本炒作的身影,本次自然也不例外。
國内市場也同樣面臨這個問題,通過囤積居奇、操縱價格、哄擡物價等方式把供需差距進一步放大,造成市場供需緊張的氛圍。價格波動本來是正常現象,但往往會被投機資本利用而加劇市場的波動。所以,這次的點名也是對這些炒作直接喊話。
糧食幾乎是很多産業的基礎原料,同時糧食也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生存的重要産品。而糧價的變化,導緻很多企業成本大增。以玉米為例,玉米價格的上漲雖然沒有導緻口糧的緊張,但是卻直接導緻了飼料企業成本的上升,進而飼料價格大幅上漲,于是豬雞等養殖成本飙升。目前養豬産業部分虧損,陷入了“肉貴傷民,肉賤傷農”的怪圈,這對長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這次點名中明确提到“做好鐵礦石、銅、玉米等大宗商品價格異動的應對”,直接點名玉米,這對玉米的後續走勢來說,形成一定的降溫壓力。
一方面,玉米後續走勢要看市場供需情況,但前有小麥替代、後有進口玉米的到港,玉米上漲壓力重重。而另一方面,當前政策已很明确,距離出手也隻是以差一個動作而已。所以,未來玉米的走勢不宜盲目樂觀,須謹慎觀望。
歡迎關注“新農觀”,一起了解新時代下農業的新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