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延綿不絕的文化之根

延綿不絕的文化之根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6 21:36:39

“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确定為申遺項目

文化之軸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雲舒

延綿不絕的文化之根(深度關注文化之軸)1

制圖/張寒

1272年,元朝在北京興建都城。此後,雖然幾經朝代更叠,一條縱貫南北的中軸線始終清晰可見。從鐘鼓樓一路往南,途經萬甯橋、景山、故宮、太廟、天安門、正陽門、永定門……這條全長7.8公裡的中軸線,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盛贊為“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

中軸線是北京的靈魂和脊梁,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産生。8月7日,在2022年“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上,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透露,國家文物局黨組近期研究确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産申報項目。

“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上,有哪些文化遺産,申遺進展如何?保護中軸線的文史和社會意義是什麼?為何說北京中軸線見證了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的多元性與獨特性?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北京中軸線既是北京的空間之軸,更是文化之軸

《周禮·考工記》中,記述了一套營建國都的規制:“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都城北京正是按照這個布局建造的。

700多年前,忽必烈把都城定在元大都——北京,并以積水潭東北岸的一點為中心,由該點向南形成中軸線,确立了宮城的位置,開始建設。從元大都奠定基礎開始,北京城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以這條中軸線為依據形成。元、明、清三朝,北京中軸線的創立、發展、強化,和它對三千年前周代都城秩序的尊重,清晰地表達了中華文明曆經數千年的延續。

直到今天,從景山眺望,中軸線兩側平緩開闊的格局還在。天安門、天壇、鐘鼓樓,這些建築仍在城市的最中心,裝點北京城壯美的天際輪廓線。

永定門是北京中軸線的南端點,是京城外城最重要的城門,寓意為“永遠安定”。永定門公園裡,有一條用大石闆鋪成的筆直禦道。明清兩朝,這條中央禦道是皇帝駕臨天壇祭天或到先農壇祭祀的必經之路。而如今,從永定門禦道北望,中軸線将永定門到正陽門連成一條完整的文化遺産風光帶——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築、城市管理設施和居中曆史道路、現代公共建築和公共空間共同構成的井然有序、氣勢恢宏的城市曆史建築群。

作為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北京中軸線既是北京的空間之軸,更是文化之軸。

“在這個長達7.8公裡的方圓空間裡,形成了生态、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五位一體的中軸線城市文化風貌,蘊含着從古到今勞動人民創造的、動人的文化與曆史。”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霁翔表示。

在中軸線申遺文本編制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呂舟看來,北京中軸線還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多元一體。他指出,天壇供奉昊天上帝,先農壇供奉風雨雷電、名山大川、河神水神、農神、歲神等,绮望樓供奉孔子,正陽門甕城中東側供奉關帝爺、西側供奉觀音,景山萬春亭供奉毗盧遮那大佛等,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

承載着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承載着中華民族中和位育的理想訴求,承載着别異合同的禮樂文明……北京中軸線反映了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的傳承和發展,在不同時期留下了不同的痕迹。

“北京中軸線是一個古今交融的産物,是一個活着的遺産。”呂舟說。

申遺文本正在進行最後的修改翻譯工作,将在2023年2月1日前正式提交

中軸線申遺的最新進展如何?據呂舟透露,目前,申遺文本正在進行最後的修改、翻譯工作,将在2023年2月1日前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

2009年,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開始推進。2011年6月,北京中軸線申遺文物工程正式啟動,并對大高玄殿、北海萬佛樓和闡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築進行修繕。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确定北京中軸線申遺核心區總面積468.86公頃,涵蓋60%的北京老城面積。

十餘年的準備時間并不算長。呂舟解釋,北京中軸線涉及的範圍廣,北京現存老城的全部範圍都有所涉及,因此需要大量時間來做工作。對北京中軸線的遺産價值内涵沒有充分發掘,就無法講好北京中軸線的故事。此外,改善保護狀況、立法也需要時間。

立法是申遺工作的重要一環。今年5月,《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并将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條例》明确了誰來保護北京中軸線、怎樣保護北京中軸線、如何讓中軸線活起來、公衆如何參與中軸線保護等内容。

今年6月,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條例》有三個突出特點——

價值優先。世界文化遺産特别強調突出普遍價值,強調遺産對全人類文明的貢獻。《條例》對中軸線的價值進行了總結提煉,固化了這方面的成果,并對最新的考古成果、能夠支撐價值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内容進行了體現。

整體保護。整體,意味着不僅要保護文物本體,還要保護文物周邊的環境,這也是最先進的文物保護理念。為此,相關部門劃定了遺産區、緩沖區,并針對整體保護在《條例》裡提出了明确要求。這些規定無疑将全面推動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為故宮建築群及其外圍環境的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人民至上。近幾年,世界文化遺産的申報強調文化遺産的公衆參與,文化遺産要為民惠民,要靠人民群衆來保護和發展。整個《條例》第三章都在講公衆參與,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參與到中軸線文化遺産的保護中。

“總的來講,《條例》對中軸線申遺是加分項,對北京老城的整體保護是有力推手,對于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也是有力的法治保障。”陳名傑說。

近年來,北京中軸線及周邊多處在進行建築修繕、環境整治,完成了對太廟、社稷壇、天壇、景山等一些中軸線沿線上的重點文物的騰退工作。

“通過各部門集中發力,取得全領域多點突破,中軸線申遺保護駛入‘快車道’。”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淩明介紹,目前,景山壽皇殿建築群已修繕開放,中軸線南段禦道景觀整體貫通并開放為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先農壇“一畝三分地”恢複展示。這條擁有悠久曆史的壯美中軸線,正在新時代重現輝煌。

随着一批重點文物、古建築經過騰退修繕恢複曆史風貌,文化之軸正煥發出新生機

立秋剛過,巍然屹立于中軸線上的正陽門格外莊重大氣。正陽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門,位于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最南端。今年6月,北京正陽門箭樓曆經一年修繕,褪去圍擋,亮出真容。

登高俯瞰,自正陽門向南約3公裡,一條開闊的仿古禦道延伸至永定門,兩側大樹縱向成列,綠意盎然,烘托出中軸空間景觀序列,形成了南中軸線正陽門與永定門之間通透的綠色視覺廊道。

沿正陽門向南,中軸線東側的前門地區,有一處隐藏的“小江南”——三裡河公園。碧水、紅花、青牆、灰瓦……這裡街回路轉,曲徑通幽,狹長的水系中,許多錦鯉來回遊動,既有江南水鄉的意韻,亦有北京胡同的風情。

三裡河是老北京城護城河的洩水河道,于1437年形成,河道縱橫。在《明史》中有專門記載,居民沿河而居,戲樓、會館錯落其間。但到了清末,随着人口增加及新的洩洪通道形成,三裡河逐漸被填平,最終消失。

2016年8月,北京啟動三裡河綠化景觀項目,依據曆史的河道位置和走向進行還原,讓三裡河重現于世。

“這裡有一種自然、古樸、人文的美。”專程來到三裡河公園打卡的遊客高阿曼告訴記者,三裡河公園已經成為社交平台上的“網紅寶藏旅遊地”,“景觀河很清澈,建築古色古香,讓人恍惚之間以為來到了江南”。

距離三裡河公園僅幾步之遙,便是青雲胡同的顔料會館。顔料會館,又名平遙會館,由明代來自山西的顔料商人、桐油商人創建,是京城較早的商業會館之一。會館“前廟後館”的格局便是明清會館建築常見的形制。

7月19日,顔料會館内音樂悠揚婉轉,鼓點铿锵激昂,觀衆喝彩聲不斷,一場精彩的文化演出正在上演。據了解,2021年7月起,北京市東城區對顔料會館等一批會館舊址進行文物活化利用,一系列涵蓋歌曲、曲藝、民樂、魔術、雜技、評劇、河北梆子、北京曲劇等多種藝術門類的演出在此輪番上演。

如今,以會館的戲台為中心,這裡變成了看戲的好地方。記者了解到,未來這裡的亭台水榭間,還将上演各類小型沉浸式演出,讓遊客感受到古老的戲曲唱腔在古樸優雅、雕梁畫棟的建築風格中得到最為原生态的彰顯。

中軸線申遺,讓老北京煥發新生機。沿着這條文化之軸緩步而行,仿佛可以觸摸到這座城市的靈魂線、生命線。

“好幾次走過這些地方,隻看到了零碎市井。這次真正沿着中軸線逛了一趟,才意識到之前被忽略的傳承千年的規劃和其中的智慧,有一種‘覺醒’的感覺,現在再走過平凡街道也覺得很有味道。”高阿曼說。

申遺喚起了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文物保護的自覺和責任

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考察時指出:“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産。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産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産是首都的職責,要本着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曆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曆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後,一些人對此産生疑惑:北京是全世界唯一擁有7處世界遺産的城市,中軸線上的故宮、天壇已經是世界遺産,為何中軸線還需要申遺?

“在申遺過程中,我們對照世界遺産保護的标準來審視北京中軸線這7.8公裡,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故宮隻講故宮,天壇隻講天壇,鐘鼓樓、太廟等甚至可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對社會有很像樣的展覽。目前的申遺文本中,整個中軸線沿線确定了多處核心遺産點,但這些核心遺産點的價值展示尚不完整,更缺少有整體對7.8公裡中軸線完整的遺産價值闡釋和展覽。”北京市政府參事、文化遺産專家于平告訴記者。

于平舉例,在遺産相互割裂的情況下,觀衆走進故宮,看到的可能是皇家建築群、是故宮自身遺産價值的展覽介紹,但是故宮與中軸線遺産價值的關聯、對中軸線遺産價值的重要貢獻,展示介紹遠遠不夠。面臨同樣問題的還有天壇,隻注重強調它是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和它的祭祀功能,而忽略介紹天壇的選址和祭祀禮儀是中國古代傳統都城建設“以中為尊、左右對稱、郊外祭祀”等中國傳統都城規劃與祭祀禮儀的實證,是中軸線上重要的核心遺産點,等等。

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要總結成功經驗,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精心守護好,讓曆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在呂舟看來,7.8公裡的中軸線就是一個體系,包含了很多内容,應該共同來講一個故事。

從元朝營建北京時附會了《周禮·考工記》的都城形态起,北京中軸線講述的正是一個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的故事。

“北京中軸線體現了這片土地上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元、明、清這些朝代的政權都在中軸線上延續發展,這就是多元一體國家文明形成的過程。”呂舟表示,中軸線是一個特别豐富的載體,它能講述為什麼我們各民族之間團結在一起,因為我們有共同的信仰和文化規範。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曆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申遺喚起了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文物保護的自覺,每個人都有責任去保護和傳承。”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炳林認為,申遺的過程也是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和東方文化魅力的過程,“中軸線展現的是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傳統,通過與世界的交流,我們也能更加自信,将曆史、現實與未來貫通。”

先農壇、社稷廟、萬甯橋……漫步北京中軸線,這條見證了中華文明脈絡的古老長道,正生機勃勃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