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重訪武漢,走進黃陂,遇到“武漢第十一屆木蘭山登山節暨武漢市第四屆職工登山大賽”。啟動儀式過後,千餘人從木蘭山入口服務區廣場出發,争先恐後往終點木蘭花谷入口奔去。全程共12.8公裡,是個不小的挑戰。這屆木蘭山登山節是武漢“解封”以來,黃陂舉辦的最大規模的全民健身活動。
“與健康同行,賞木蘭勝景。”武漢重新恢複活力,讓人感慨。一衆老友再次見面,恍如隔世。我們雖然趕不上比賽者的腳步,但還是緩步而上,重登木蘭山。
自隋唐始,木蘭山一直是宗教聖地,香火旺盛,明清時達到極盛。山腳為佛教,山頂為道教,兩教和諧共處,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平時各念各的經,各修各的仙。
花木蘭、樊梨花、穆桂英、梁紅玉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四大巾帼英雄,其中花木蘭最早。有關木蘭的事迹,源自北朝民歌《木蘭辭》,即五胡十六國北魏時期。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曾擊敗周圍強鄰,統一北方。通常認為,《木蘭辭》出現于北魏拓跋焘大破柔然汗國的戰争時期。
一天門内是佛教寺廟,有觀音殿、大雄寶殿、來迎殿,法藏寺等;二天門内為道教宮觀,有回光殿、木蘭将軍墳、木蘭殿、鬥姥宮、朝天門、報恩殿、帝王宮、三清殿、娘娘殿、玉皇閣、古金頂等。顯然,道教宮觀要比佛教寺廟多而氣派,但沒看到真正皈依的和尚與道士,隻有幾個鄉民在看管殿閣,招呼遊人,估計平時也不會因為和尚與道士問題而吵嘴。
二天門内有座“唐木蘭将軍坊”,似乎用不同建築上的石雕零件拼湊而成,形迹古舊,未知真僞。據說唐朝皇帝追封花木蘭為“孝烈将軍”,故立此坊。牌坊後面有木蘭殿,供奉木蘭從軍前、從軍時、将軍時三尊像,以示木蘭人生的三個階段。不過處還有木蘭将軍墓,算是照應木蘭山的名頭。
唐杜牧任黃州刺史時,遊木蘭山,留下《題木蘭廟》:“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這首詩應該是将黃陂木蘭山與花木蘭聯系在一起的最早的文字描述,由此可見,木蘭廟至少在杜牧時期就已經存在。晚唐衰落,烽煙四起,山河破碎。所謂“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杜牧詩明褒暗諷,顯然在數落統治階層的無能。
明人朱承頤題《木蘭山》雲:“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借木蘭補。木蘭與山名俱在,山并木蘭争萬古。”說得很清楚,木蘭山比花木蘭出現得還早,将木蘭山與花木蘭聯系在一起,當是唐人的附會,杜牧詩就是明證。又據清人馮集梧注《太平寰宇記》曰:“黃州黃岡縣木蘭山,在縣西一百五十裡,舊廢縣取此山為名,今有廟,在木蘭鄉。有好事者,因木蘭山木蘭縣之名與木蘭相同,于是加以附會,立廟于此。”
《中國曆史地名辭典》木蘭縣條載:“南朝齊置,治所在今黃陂縣北。梁改名梁安縣。随開皇十八年(598)又複為木蘭縣。唐武徳三年(620)廢。”又《新唐書·地理志》曰:“(唐)武德三年省木蘭縣入焉,又析置堡城縣,七年省。有木蘭山”看樣子,南北朝以前就有了“木蘭山”,南齊置縣,恐怕也是因“木蘭山”而得名吧?木蘭縣廢,但木蘭山香火旺盛,一直延續至今。
以前看豫劇,花木蘭唱“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一口河南腔,便認為花木蘭是河南人。其實,各地争搶花木蘭,從未停歇。有說她是河南商丘人,有說她是湖北黃陂人,有說她是陝西延安人。而事實上,《木蘭辭》隻是一首民謠,“木蘭”或許隻是一個“女代表”,是“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硬要考證小芳的姓氏、籍貫,實在沒有必要。
“木蘭為西陵最勝,蓋三楚之極觀。” 現在的木蘭山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木蘭聳翠”為“黃陂八景”中最負盛名的獨特景觀,分為古寨、石景、花苑、山莊四個區。通常所說的木蘭山,指古寨區,其殿堂樓閣是木蘭山的核心景點。如今每年都有木蘭廟會、木蘭山登山節、全國山地戶外挑戰賽等活動,吸引到數十萬人前來登山觀光。
拾級而上,入三元宮,有位老先生打理殿堂,便問“三元”源流。老先生不着道袍,想來也是臨時看門的俗家信徒。他說:“殿内供奉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分别管賜福、敕罪和解厄。”我們常說“天官賜福”,估計就是這位居中的神仙。
抵達金頂,再往上至最高峰。見秋高氣爽,風和日暖,遠處的木蘭湖波平如鏡。讓人不由感慨山河壯麗,天地祥和,教人怎麼能夠不貪戀這世間的安樂?就連跟在後面的一隻肥貓,也跳上蹿下,跐牙咧嘴,似乎找到了無窮的樂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