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文字演化邏輯,商代甲骨文是一種“系統的成熟文字”,之前就必然還有“較為系統的初熟文字”,由于商代之前是夏代,因此理論上說夏朝應該已有文字,甚至就如史書所說的夏朝已經使用文字寫了《連山易》——《易經》三部曲之一。
然而,中國現代考古已有百年,涉及大江南北,卻一直沒有找到夏朝文字。那麼,夏朝到底有沒有文字呢?實際上,甲骨文早已給出答案,更重要的是,甲骨文或許也揭示了如今找不到夏朝文字的真正原因。
根據史記記載,商代祖先是帝喾之子“商契”,曆經五帝與夏朝,傳承14代之後到商湯時期。其中,從商契到商湯之間,司馬遷記載了每一代傳人,有名有姓。
《殷本紀》: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報丁立。報丁卒,子報乙立。報乙卒,子報丙立。報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
甲骨文出土之後,司馬遷的這段記載得到印證。近代大學者王國維在《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中,根據甲骨文蔔辭記載,考證出了帝喾(“高祖夒”,與帝俊應是同一人)、相土、冥、王亥、王恒、上甲、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
上述商代先公還有一個特别之處,即從王亥開始,商代先公名字中都有“天幹”中的某一個字,學者稱之為“日名制”——“X 十天幹中某個字”。所謂“日名制”,就是十天一輪回,“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天,甲日出生名字上就帶“甲”字,庚日出生名字上就帶“庚”字。顯然,夏朝中期之後,商族人已經有了非常規範的起名規則,并且一直傳承到了商末。
無獨有偶,夏代16位帝王中,也有六個采用“日名制”起名。古文字專家陳夢家《殷虛蔔辭綜述》中指出,前期的太康、仲康、少康實際就是大庚、中庚、少庚;夏朝後期,胤甲、孔甲、履癸(夏桀).......這六位夏朝帝王也是采用“日名制”。
從夏商帝王起名上可見,“日名制”可能始于夏人,但夏人反複不定,後來傳到了商部落,卻在王亥之後被穩定地傳承了下去。“日名制”的傳承如何暫且不論,如此規範起名的背後,揭示的是當時必然已有文字。
商代先公生活在五帝與夏朝時期,他們有着非常規範的起名規則,并且名字都能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無疑說明夏朝時期商代先公已有文字,否則如何記載10多代先人的名字與一些事迹?因此,夏朝時期的夏族人有沒有文字缺乏足夠的證據,但夏朝時期中國必然已有文字。
盡管無法證實夏族人是不是有文字,但從甲骨文來看,記載夏族文字的載體可能腐爛了,而不是夏族沒有文字。
首先根據文獻記載,周人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說明商代已有書籍。然而,無論殷墟還是其他商代遺址中,都沒有挖出商代書冊,那麼商代到底有沒有書冊呢?
甲骨文中的“冊”字(見下圖),就是兩道繩子編出的簡冊形象,這與戰國竹簡幾乎一模一樣。同時,甲骨文中的“書”字,是一支筆的形象;甲骨文中的“典”字,是雙手捧着竹簡的樣子,本義是指具有典範價值的重要文獻書籍;甲骨文中的“筆”字,是一隻手握住一支“書”的形象,在石峁遺址、陶寺遺址、甲骨文上都有毛筆寫字的痕迹。
商代時期,中國文字還沒有定型,文字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因此“冊”、“典”、“書”、“筆”等文字形象地反映了商代已有竹簡文書。
其實,甲骨文蔔辭記錄的是祭祀情況,并不涉及其他内容,而商代這麼一個龐大的帝國,管理着數十個諸侯國,還頻繁調兵遣将發動戰争,因此必然有着很多日常政務往來、軍情報告、典冊性文書等,這些東西應該就被寫在了竹簡上。
商代已有竹簡文書,如今卻找不到的原因,顯然不是商代沒有,而是在于竹簡容易腐爛。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主要是戰國之後的竹簡,還沒有挖出春秋中前期的竹簡。前些年,挖掘漢代海昏侯墓葬時,發現裡面的竹簡就出現了嚴重腐爛。
由于商代重鬼神,有将祭祀文字刻在龜甲上的習俗,而夏代可能沒有這一習俗,他們習慣将文字寫在竹簡、木塊上,而竹簡木塊又容易腐爛,難以保存到今天,或許這才是如今找不到夏朝夏族文書的原因。
其次還有一個問題,夏代已有青銅器,為何不在青銅器上刻字?
商代遺址考古中,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就是商代前期的青銅器上沒有刻字,中期時鮮有刻寫文字,即便刻有金文時,文字數量也很少,到了後期單一青銅器上的文字數量才增加。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與在青銅上刻字習俗有關,一方面與青銅鑄造技術有關。
二裡頭遺址中,青銅制品基本都屬于小型的,比如青銅爵胎體輕薄、制作粗糙、三足輕細,尤其是鮮有花紋,可見當時青銅鑄造能力應該還不足以支持刻字。到了商代中後期,随着青銅鑄造技術的進步,于是金文開始逐漸增多,到了周代就更上一層樓了。
關于夏朝文字問題,史書早有記載,夏朝不僅已經有文字,而且還有《連山易》。按照甲骨文演化邏輯,夏朝時至少已有“初熟文字”,因此史書記載是可信的。然而,由于考古沒有直接發現夏朝文字,于是乎國内國外很多學者質疑中國史書記載,認為夏朝無文字。
近代學者胡适提出一個看待史書是否可信的觀點:疑人作賊,要有其做賊的确實證據;疑人作假,也至少要有其作假的例證。《史記》、《左傳》等史書中,沒有捏造過一件重大曆史事件,為何偏偏捏造夏朝、以及夏朝有文字文書?質疑史記、左傳等作賊作假,質疑史書中夏朝已有文字,卻又沒有确切的反駁證據,不是胡攪蠻纏是什麼呢!
參考資料:《甲骨文編》、《史記》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