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千古絕唱萬裡長城永不倒

千古絕唱萬裡長城永不倒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9 18:24:41

千古絕唱萬裡長城永不倒(千古絕唱長城長)1

北京延慶九眼樓生态長城景區

楚建鋒(教師、雜文家)

獨特的地理環境,正如《易經》所雲“地勢坤”,修建長城,成了北京固土安疆、承載炎黃使命和華夏興盛所必須。

燕居戰國七國的東北部,國力甚強,版圖較大,東南屏大海,是天然屏障。因北面常有胡人南下騷擾,西面又有秦國崛起并每每有稱霸之心,其間還有趙國相隔。為了防禦,修築了北長城和南易水長城,以防胡和趙秦。

史載:“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等以拒胡。”造陽就是今河北懷來,襄平即今遼甯遼陽,漁陽即今懷柔,右北平即今天津薊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命大将蒙恬将燕、趙、秦三國長城連接起來,築成自臨洮至遼東的“萬裡長城”。

燕、秦之後,計有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明七個朝代在北京境内修築過長城。終明一代,近300年統治的穩定,有賴于長城的修築,也給後世留下了千古彌珍。

北京地區的長城沿線共有140-150座城堡,分布在門頭溝、延慶、昌平、懷柔、密雲、平谷6個區,格局為東西、北西兩個體系,二者在懷柔會合,此結合點稱為“北京結”。大小關口有數百之多,大型有将軍關、牆子路關、大黑關、司馬台關、古北口關、白馬關、黃花城關、八達嶺關、居庸關等,大多數關口至今尚存,仍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民族意志燦然美。萬裡長城永不倒,千裡黃河水滔滔……起始于戰國時期的長城,發端于昆侖山的黃河之水,一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2000多年來,長城猶如一條巨龍,在中華大地逶迤綿延,不斷從建築之美煥發出物象之美、地域之美、生命光彩,不斷從表象中升起精神之光,噴薄出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生生不息的燦然氣韻!

猶如巨龍衛中華。“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叫中國……”這首曾經風靡一時的歌曲,表達出中國人以龍為中華民族象征的宏偉意境。《道德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遍及山東、天津、北京、河北、河南、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市的長城,便猶如一條巨龍,承接天象,把建築之美融入自然山海的“道法自然”之中。它,在五萬餘公裡的中華大地“龍行天下”,與天地同和,所到之處風生水起,大地增輝,氣象萬千,景象之巍峨長衛中華。

“巨龍”發端于春秋時期的齊、楚。“連峰五道開,綿亘繞重關。曲徑随流水,長城鎖亂山。”這首詩描寫的便是位于今山東省中部,橫亘東、西的齊長城。此長城蜿蜒于長山嶺、梯子山、五道嶺之巅,行走于長清與肥城的交界線。所行之處,把泰山、沂山一線相連,行走自然。據記載這是最早之長城,東西橫亘,綿延千裡,氣勢磅礴,如一條展開的“遊龍”,“鎖亂山”而行齊魯大地。

楚長城,又稱方城,整體呈“冂”形,似一條“盤龍”,在今河南省南部,分北、東、西三部分。楚長城起自今鄧州市,沿湍河北上,經内鄉縣、西峽縣,從郦縣故城北達翼望山,折向東行,沿伏牛山脈,經嵩縣、南召縣,至魯山縣東南入葉縣,經方城縣、泌陽縣、抵唐河縣,全長300公裡。以土為主,無土之處,累石為固,也有“雖無基築,皆連山銜接”,以山險為牆,如大關口,位于伏牛山東麓,坐落于山腰,為群山彙集之地,地形十分險要。

楚長城似“之龍”首尾呼應,使楚成為“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成為“地方五千餘裡”,疆域最大的國家。正如《水經注》雲:“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強中國”,使楚一度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繼齊、楚之後,魏、燕、趙、秦及中山等諸侯國紛紛依托地形地貌,俯天以察國情而構築起“龍行天下”的長城防禦體系,維護疆域安定。

魏長城行于黃河之南、之西,是繞水而居的“土龍”,與黃河的“水龍”形成“二龍護魏”之勢。河南長城,由今河南原武黃河故道南岸向東至原陽縣東南,折向西南鄭州,至密縣境内,長200公裡;河西長城,自今陝西省華陰縣以北,渡渭水,過大荔,經蒲城、白水,折東曆澄城、合陽、韓城,直抵黃河西岸的陡壁處,長約200公裡。然而,地處中原腹地的魏,最終因四面受敵等因素被強秦所滅。

《戰國策》雲:“天下戰國七,燕處弱焉。”燕,幅員遼闊,南與齊、趙相接,北與東胡等遊牧民族毗鄰。從公元前348年至前279年,燕國經曆了較長時間的分段,逐步修築起南、北“護國龍”——南長城,西起太行山東麓,東至子牙河西岸,中間大部分沿着古易水北岸延伸;北長城,東西走向,自造陽至襄平,以固衛燕的疆域穩定。

供圖/視覺中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