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随着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在太空探索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随着全球科技快速發展下對太空的實質開發,對待宇宙浩瀚的星辰,無盡的未來,廣闊的空間……人類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渴望與勇氣,但同時也充滿着與生俱來的崇敬與畏懼。
如果說去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拍攝的科幻娛樂紀實巨作《火星時代》所表現的是人類探索太空,開發太空時的艱難曲折以及貫穿其中的人性掙紮與無畏勇氣。
那麼今天我們所要介紹的這部BBC年度巨制《行星》則以渺小人類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了宇宙的創世神話,數十億年的行星變化、毀滅與重塑在短短數十分鐘的逼真特效畫面中展露無遺,宏大而磅礴的配樂更給銀幕前的觀衆們帶來猶如神話史詩般的振聾發聩。
在第一集《類地行星》中,透過影片拟人而生動的叙述、逼真而絢麗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類地行星誕生的不易與艱難。
片中以水星為例,一顆類地行星的誕生,由行星胚胎開始,首先需要的是恒星的照耀,卻又不能距離太近,太過炎熱。在太陽系誕生之初,行星胚胎大多形成于火星軌道附近。因為那裡離太陽既不是很近,也不是很遠,這樣才能形成較為适宜的大氣層,并最終孕育出生命。
伴随着影片旅程的繼續,我們跟随如同宇宙旅行般的鏡頭,沿着太陽系繼續向外,穿越厚厚的硫酸雲團降落于金星。
這裡就像一個煉獄,一個高溫高壓的大壓力鍋,70年代末時,在美蘇太空競賽最激烈的時候,蘇聯的金星号探測器曆經千辛萬苦,才成功着陸于這顆星球,然而僅僅127分鐘後,探測器就完全融化。在影片畫面中,荒蕪惡劣的地表環境,挑戰極限的大氣溫度和突如其來的氣象災難,都在向人們展示為什麼這是整個太陽系中最不适宜居住的地方。
但它過去并非如此,數十億年的漫長歲月裡,它看起來與地球毫無兩樣,深邃的海洋廣闊無垠,巍峨的山脈與火山點綴其間,但失控的溫室效應,使地表的所有水分都迅速蒸發殆盡,成就了它今天的這番荒蕪。
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另一顆星球火星,同樣廣闊的海洋與蘊藏生命的曙光被扼殺在較小的體積和薄弱的大氣層之中。如今的火星有着極端惡劣的氣象災害和令人望而卻步的晝夜溫差,隻剩下血紅色的荒蕪地表在訴說着它過往的傳奇歲月。
“但是就算确實有生命的存在,也隻是些簡單的生命,其它任何行星都無法孕育出如你我的生命,不會有地球這樣的環境。”
當影片中的講解人布萊恩·考克斯坐在空曠而荒蕪的隕石坑前,凝視着腳下那一株植物,是這樣描述火星的生命存在。
看到這裡,我似乎明白了這集紀錄片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與其說它講述的是類地行星。倒不如說它是在通過對太陽系中水星、金星和火星這幾顆所謂的類地行星的就講解間接的促使人們去珍惜當下,珍惜眼前這顆無與倫比的藍色星球,這個我們唯一的家園。
在介紹完了水星、金星、火星這幾顆人們較為熟知的類地行星,影片的視角彙聚到了土衛六,這麼一顆較晚被人們探測到,卻擁有所有生命存在的必要元素的星球。展望遙遠的明天,懷着美好的憧憬,熒幕前的觀衆有着和主持人同樣的期望――有朝一日,在充足的光照之下,這課冰冷的地球孿生星球能夠孕育新的生命!
“人們很容易把宜居性當成各行星的永恒特征,或者是說決定性特征。地球是一顆生機勃勃的行星,因為它位于适居帶中,距離太陽不十分遙遠,也不十分接近。但真實情況卻要複雜的多,太陽系充滿了活力,行星的軌道可以改變,恒星的亮度也可以改變,昔日的宜居天堂也能變成今天的末日煉獄。”
人類與地球該以怎樣的關系相處,共同面對未知的未來?即便行星的軌道改變我們無法控制,小行星的撞擊我們無法修正,但是那些和我們息息相關的問題,我們卻的的确确是有責任和義務的。溫室效應、工業污染、資源枯竭、物種毀滅……在珍視自然,和諧共處的路上,顯然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正如影片所言,我們并不清楚漫漫宇宙中,有多少個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存在。在有些地方,太陽系的組成元素已經自動形成能夠創造其他類似地球這樣世界的結構,但是我們必須正視一種可能性,也許和地球一樣的行星并不存在。這使得地球對我們人類而言顯得彌足珍貴。
影片中的講解人與主持人布萊恩·考克斯在幕後訪談中曾如此動情的說到,
“地球,這是我的最愛。地球是人類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當然也是太陽系中唯一孕育了文明社會的行星。文明是茫茫宇宙中最具價值,或許也是最罕見的自然結構。正是我們人類的存在讓地球變得獨一無二。”
在日前播出的系列劇集第二集《孿生姐妹——地球和火星》中,攝制組用拟人的手法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充滿戲劇色彩的雙子星球演繹史。
在太陽系演化的早期階段曾存在一個美麗的水世界。
它就是荒涼宇宙中的一片希望綠洲,但這個水世界并不是地球,而是年輕的火星。彼時的地球剛剛經曆了其他星球的撞擊,分裂形成了它的衛星月球,随後因為自身特性,地球上經曆着一個毒氣彌漫、麻煩不斷的時期。
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火星内核融化的金屬,使火星逐漸喪失了磁場。在丢失了磁場這個保護罩後,火星的大氣和液态水全部逃逸到了太空之中,原本生機盎然的火星最終還是歸于一片死寂。但随着火星慢慢陷入沉寂,地球的命運也發生了改變,完整的磁場和逐漸複蘇的大地,為即将誕生的生命提供了庇護所。
從這一集中,我們不僅了解到了火星與地球幾乎同樣的發展早期,以及在不同的曆史遭遇下,翻天覆地,千差萬别的發展之路。為對科學充滿了向往的觀衆,描繪出一個未來我們很有可能會進行探測、移民和開發的遙遠星球圖景。以及為什麼火星會呈現出今天的這般荒蕪。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在前幾年的科幻巨作《星際穿越》中,伴随着浩瀚宇宙中那一艘向着無盡黑暗駛去的飛船漸行漸遠,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這首關于未來與生死思考的詩作一再重複響起。導演克裡斯托弗·諾蘭這首詩預示着人類即将到來的巨大危機,預示着主人公一行人不平凡的旅程,同時也展現了人類面對不可避免的災難與必将降臨的厄運時,永不磨滅的希望之光與人性之火 。
人類對浩瀚星空的渴求與追索,從古至今,都未斷絕過。從哥白尼堅持真理的不屈展望到哈勃望遠鏡的執着守候,橫貫千百年不變的是對宇宙無休止的探索與質樸的眷戀。
所以,數十年前的《2001太空漫遊》在今天依舊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人類該以怎樣的态度對待宇宙探索這項漫長而又艱巨的任務?在影片浩瀚遼闊的壯麗景象中,觀衆們可以真切感悟在無限的宇宙之中,人類所有的時光加起來也不過彈指一揮間,為了一己私利而你争我鬥的事情顯得毫無意義。在以馬斯克以及中國航天科學家為代表的新一代太空人中,人類的創新和探索精神得到了生動而又現實的體現。
攝制團隊為了制作這部紀錄片,可以說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首先《行星》中許多場景和畫面的原始資料,大多都是根據以往對太陽系各行星展開探測任務時傳回的大量高清圖像和行星地形數據來進行精确的畫面模型制作,以求紀錄片能夠帶來最真實的觀感。
其次,為了向人們展現地球與諸行星千絲萬縷的聯系,表現宇宙壯麗而又絢爛的造物,攝制組在全球選擇拍攝了一系列詭異奇特的具備外星地貌特征的地點,尋找到了最酷似每個獨特星球的環境,于是在“化腐朽為神奇”的鏡頭前,我們看到冰島成為冥王星的化身,活火山代表着火山密布、暗流湧動的木衛一,約旦的月亮谷則變成了火星。
後期人員利用這些實景拍攝畫面為基礎進行特效制作,以假亂真的場面讓觀衆有種登陸遙遠星球的真實感受,再現出一系列奇特而又美妙的景象。節目通過這種方式帶領觀衆穿梭于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在了解太陽系諸多行星的同時,也得以重新認識和審視地球這顆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所擁有的千姿百态。
《行星》系列紀錄片這一視覺與科學的雙重盛宴日前在騰訊視頻剛上線,正如片中一句旁白所言:“生命之花開遍世界的角落。”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能夠讓更多人了解那浩瀚星辰中的宇宙之美,能夠對無數科學家與太空人們探索進取的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夠讓人們能夠活在當下,珍惜我們眼前這個遼闊無垠、絢麗多姿的家園――地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