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大英博物館曆史講座

大英博物館曆史講座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0-03 14:29:59

随着數字、網絡的發展,用手書寫的未來将會走向何處?在當下,不光是中國的書寫(毛筆、硬筆),這樣的問題正困擾着世界。從雕刻在石頭上的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到早期印刷文本,偉大思想家的手迹,再到當下的數字通訊,大英圖書館的新展“書寫:打造自己的風格”正試圖梳理、呈現出書寫是能夠促進,并打開表達及藝術的大門,并探讨了書寫的意義和未來。如果沒有書寫,這些偉大的作品就不會存在。書寫紀錄的每一筆都是書寫着曆史。

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一些文字被寫在牆上。 (我們被告知)無論是15世紀的Johannes Gutenberg的印刷機,又或是那之後300年的打字機發明,還是今天的智能手機及表情符号,書寫行為似乎永遠處于滅絕的懸崖邊上,但卻始終沒有完全地墜落。

大英博物館曆史講座(大英圖書館展五千年書寫之路)1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書寫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阿德裡安·愛德華茲,這位策劃了展覽“書寫:打造自己的風格”的大英圖書館的策展人表示,“我們在頁面上創建的标記始終以符合我們的需求方式進行更改和開發。”愛德華茲表示,“我認為書寫将在未來一段時間内出現。”

展覽展出的120件展品代表了過去5000年來44種不同的書寫系統,展覽“書寫:打造自己的風格”有趣地梳理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書寫,展示了美索不達米亞的黏土闆,上面刻有早期形式的楔形文字;古老的埃及紀念碑上則覆蓋着象形文字;還有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勳爵的墨迹,略微受損的羽毛筆。

此展覽的廣泛性表明,即使新技術改變了書寫意義的定義,但書寫也很可能永遠不會消失。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書寫基本上是一種思考行為。 将書寫專門定義為将文字放到頁面上的行為是錯誤的,因為它最終是關于思想的概念和傳遞。

大英博物館曆史講座(大英圖書館展五千年書寫之路)2

早期使用打字機的打字員,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當然,約翰·米爾頓在失明之後寫了《失樂園》 ,他向女兒們說了這些話,但他仍然是一名作家。盡管這不是他自己用羽毛筆觸摸頁面所得到的成果。對于遭遇鎖定綜合征的讓 - 多米尼克·鮑比(Jean-Dominique Bauby)來說也是如此,但是當助理從字母表中讀出字母時,他卻眨了眨眼,寫下了《潛水鐘與蝴蝶》。”

大英博物館曆史講座(大英圖書館展五千年書寫之路)3

大英圖書館展出大羽毛筆,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在過去,富裕人士經常聘請抄寫員為他們寫作”,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所長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說道,“這與使用AI沒有什麼不同,也是一種語音識别系統。“

現代的書寫形式的恐懼點可能是現代人的快速和明顯的無思維中。但是我們發現,最令人不安的是編寫最新的疊代,就像有人在他們的智能手機上快速起草帶有自動完成句子和循環GIF圖像的信息。這顯然是缺乏關注的。展覽中的一段視頻揭示了我們可能希望知道将來幾十年的“生日快樂”祝福。 今天,我們很多人隻是在臉書上看到一個生日提醒,然後扔出一個“喜歡”或是匆忙得再通訊錄上打上“HBD!”

“(書寫)的生命體征并不好,”未來主義者理查德·沃森這樣表示。他是《未來檔案:未來50年簡史》的作者,也是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講師,“我們不再寫了,我們隻是輸入。我們隻是翻閱意識流。”他說道,用手在紙上書寫和在屏幕上打字或發短信是非常不同的。 它更慢、更深度、更具反思性、更真實。”

大英博物館曆史講座(大英圖書館展五千年書寫之路)4

莫紮特的簽名卷,上面記錄了他的作品,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為他的小說“尤利西斯”(Ulysses)收集的筆記;針對孟加拉分區的6萬多份請願書;俄羅斯藝術家埃爾·利西茨基(El Lissitzky)對排版的新描述,這些說明了書寫是如何讓我們制定變革及我們是如何創造自己的風格。如果沒有書寫,這些作品就不會存在。這些書寫紀錄的每一筆都是書寫着曆史。

公平地說,即使在Instagram上輸入評論或向Snapchat添加文本也需要進行一系列判斷。不同之處在于這些決定是具有限制的:存在可控量的空間,并且如果使用表情符号,則使用有限數量的符号。曆史上的字母表,從腓尼基人到羅馬人,都在演講者傳達的内容中起伏不定。 從這個意義上說,表情符号并不是什麼新鮮事。

“有一些周期性的事情發生了,不是嗎?”策展人愛德華茲表示, “你看一下展覽開始時的象形文字,瑪雅和埃及的象形文字,然後你再看看表情符号,它們之間是有類似的東西的:這些是你不能用來表達一切的書寫系統。”文學寫作很容易被浪漫化,甚至迷信化。但書面文字也是具有更普通的用法。 展覽中的美索不達米亞黏土闆就是一個完美的例子,記載了因工作所需支付的大麥農作物數量。書寫就是我們所做的。

大英博物館曆史講座(大英圖書館展五千年書寫之路)5

有楔形文字的黏土闆,公元前2100–2000年,圖片來源:大英圖書館

此外,它還可以提供與過去的情感聯系。展覽中最令人感動的展品之一是一件來自公元二世紀的埃及蠟片,上面記錄着埃及小孩子的學習作業。一位導師嘗試用希臘語寫了兩行,然後學生嘗試學習,可惜失敗了。學生忘記了第一個字母,又因書寫空間不足而無法書寫完成句子。

大英博物館曆史講座(大英圖書館展五千年書寫之路)6

一件來自公元二世紀的埃及蠟片,上面記錄着埃及小孩子的學習作業,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今天手寫的緩慢減少就像是斷絕了與曆史的關系。它把我們與美索不達米亞人,和那個苦苦掙紮的埃及學生聯系在一起。 如今,例如芬蘭的學校已經放棄了書寫要求,轉而選擇了打字課程。在美國,2010年美國排除了小學的草書書寫要求,大多數州不再要求學生學習它。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有迹象表明草書卷土重來。)

在書寫的曆史周期再次證明自己前,我們是否應該懷疑它?一方面,我們應該有信心:寫作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出現。 另一方面,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書面表達的未來會變得如此簡單,一小部分自動完成的句子,表情符号和GIF。它将缺乏任何批判性的思想嗎?

大英博物館曆史講座(大英圖書館展五千年書寫之路)7

中國甲骨文,圖片來源:大英圖書館

大英博物館曆史講座(大英圖書館展五千年書寫之路)8

複活節島上的木闆,圖片來源:大英圖書館

展覽的最後部分反思書寫的未來以及你将在日益數字化的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我們用于語音、視頻和鍵盤,還是繼續傳承古代傳統?“我當然不希望書寫消失,”牛津大學的博斯特羅姆表示。 至少,他含糊其辭地補充道,至少不是在“機器智能使人類智能變得無關緊要之前”。

大英博物館曆史講座(大英圖書館展五千年書寫之路)9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展覽“書寫:打造自己的風格”将展至8月27日。

(本文編譯自《紐約時報》Cody Delistraty所寫的“From Clay Tablets to Smartphones: 5,000 Years of Writing ”一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