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交彙點訊 漢字、漢語、漢文化——一個“漢”字,成為中華文化的鮮明标識,也指向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17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徐州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舉行,海内外專家學者、文旅行業領軍人物、知名作家等150餘人參加,共同讨論漢文化的特質與價值、傳承與發展,如何以漢文化引領區域發展,把論壇辦成弘揚江蘇吳韻漢風的品牌平台。
在中華文化的曆史圖譜上,漢文化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形成“大一統”文化格局,其剛健有為、民為邦本、禮治天下、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融入中華文化底色,并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論壇從漢高祖劉邦的故鄉,追求兩漢文化的魅力。在演講中,文化學者、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從劉邦勝利與項羽失敗為切入點,闡述漢初從民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思想的确立,這些治國理念以“天命”的形式被中國古代各個朝代所奉行,成為中國古代治理文化中的根基,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供曆史借鑒。
漢文化凝聚中華兒女内心深處的文化認同。曆史學者、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閻崇年表示,漢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體,其協和萬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視不同文化的獨特性,又重視大一統的整合性。這種和而不同的理念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非凡的價值。正如漢代對于中國文化具有開創性和奠基性的意義,今天我們同樣需要在紛繁複雜的世界文化交流中,賦予中華文化新的時代内涵。 在璀璨華彩的漢文化體系中,徐州究竟占據怎樣的地位?這座古城對漢文化的形成、發展和赓續發揮怎樣的作用? 西北大學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徐衛民認為,徐州不僅是漢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更是漢文化資源的重要保存地。徐州漢墓多達3000多座,已經發現的漢畫像石有700餘塊,為後人了解漢代社會的方方面面,提供第一手資料。
“徐州在漢文化的形成中有六大貢獻。”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主任周琪歸納總結,“徐州具有軸心時代的原創之功、先秦文化的複興之功、文化江山的統合之功、儒釋道早期的會同之功、大漢氣象的文創之功、大漢文化的弘揚之功。因此,徐州是當之無愧的大漢文化的源頭和發祥地。” 江蘇曆史文化璀璨多彩,有楚漢文化、淮揚文化、金陵文化、吳文化和江海文化等多個文化圈,而徐州無疑是江蘇漢文化的代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書錄建議,打造以徐州為中心的大都市文化圈,建設漢文化傳承和創新基地,通過多元交彙、協同發展融入弘揚吳韻漢風、傳承江蘇文脈、建設文化強省的大格局中。
論壇舉辦“四省十市”文化旅遊發展聯盟圓桌會議,緻力推進漢文化文旅融合一體化發展,并達成以兩漢文化為紐帶的“文旅共識”。徐州如何成為漢文化的“詩與遠方”?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深圳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建議,為厚重的兩漢文化嫁接現代、時尚、年輕化的元素。首先,把文化作為資源而不是包袱,既不厚古薄今,也不近今疏古;其次改變傳承思路,既強調保護也重視活化,把文化元素提取出來,通過文創産品讓文物活起來、動起來;第三,更新弘揚的方法,展示載體要拓寬、傳播方式要多樣、産業的開發要合理,打造漢文化網紅城市,讓人們看得見美好未來。
華僑城文旅投資集團總裁張樹民表示,用文旅融合來弘揚漢文化,就是要結合文化的内容和旅遊的空間,把文化精細地沉澱到旅遊空間,把旅遊空間細細打磨出文化的光彩。無論是一座城市還是一個企業,要走得長遠一定要有文化的深度浸潤,隻有對文化精準解讀才能做好漢文化,實現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秦漢史學會秘書長趙凱表示,與會專家達成共識,将對兩漢文化進行揚棄繼承、創新轉化,以文化培本固基,以文化滋養生活,以文化提升文明,以文化推動發展。 作為全省重要的地域文化傳承平台,徐州将每兩年舉辦一屆漢文化論壇,讓徐州成為新時代書寫“漢賦”的策源地、舞動“漢風”的集萃地、領略“漢韻”的目的地、弘揚“漢魂”的新高地,讓漢文化千年文脈薪火相傳,創造徐州發展的新輝煌。
交彙點記者 王宏偉 于鋒 傅秋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