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19日,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向決策層彙報了昆明軍區陸軍第14軍在雲南省麻栗坡縣老山前線同越軍作戰的情況,領導人聽取彙報之後指示:“部隊要采取輪換的辦法,鍛煉更多的部隊,把那裡變成一個練兵場。”從這個時候開始,組織全軍部隊到老山前線輪戰,正式提上了對越作戰的日程。
7月13日,也就是粉碎越軍第二軍區對老山前線加強步兵師規模反撲的第二天,軍委緻電南京、福州軍區,決定調南京軍區第1軍軍部率第1師、第36師、炮兵第9師(率第3、第14團)、福州軍區炮兵第3師第13團赴老山前線執行作戰任務。老山輪戰就此拉開了帷幕,先後有南京軍區第1軍、濟南軍區第67軍、蘭州軍區第47集團軍、北京軍區第27集團軍、成都軍區第37師參戰。
第1軍輪戰期間(1984年12月9日至1985年5月30日),抗住了越軍22萬餘發炮彈的轟擊,粉碎了越軍9次團營規模、102次連以下規模的反撲和襲擾,實施了3次出擊作戰,摧毀越軍28個據點,殲敵5007人。1985年6月7日,軍委發布命令,通令嘉獎陸軍第1軍全體參戰指戰員。
第67軍輪戰期間(1985年5月30日至1986年4月30日),抗住了越軍40餘萬發炮彈的轟擊,粉碎了4次越軍團營規模的進攻、35次連級反撲,實施了1次陣前反擊、3次出擊作戰,組織19次出境偵察、捕俘和破襲,殲敵8400人。1986年5月14日,軍委發布命令,通令嘉獎陸軍第67軍全體參戰指戰員。
第47集團軍輪戰期間(1986年4月30日至1987年4月30日),抗住了越軍18萬餘發炮彈的轟擊,粉碎了越軍800餘次排以下規模的偷襲、襲擾,實施了4次加強連規模的出擊作戰,13次重點炮擊、8次反炮擊作戰,95 次出境偵察作戰,108次破襲、伏擊作戰,殲敵6597人。1987年5月12日,軍委發布命令,通令嘉獎陸軍第47集團軍全體參戰指戰員。
第27集團軍輪戰期間(1987年4月30日至1988年4月30日),抗住了越軍6萬餘發炮彈的轟擊,粉碎了越軍614次偷襲,組織了8次炮擊作戰和34次偵察作戰,殲敵3381人。1988年5月6日,軍委發布命令,通令嘉獎陸軍第27集團軍全體參戰指戰員。
第37師輪戰期間(1988年4月30日至1989年10月30日),抗住了越軍3萬餘發炮彈的轟擊,粉碎了越軍2次反撲、103次偷襲、117次襲擾,殲敵1787人。1990年2月11日,軍委發布命令,通令嘉獎步兵第37師全體參戰指戰員。
成都軍區以第13集團軍第37師一個加強步兵師的兵力,接替全軍範圍内的集團軍輪戰,這個部署調整的背後,是中越關系的逐步改善。
越南自70年代中期與我國為敵以來,在邊境一線同我國進行全面的軍事對峙。部署在北部地區的兵力占總兵力的六成左右,陸軍約60%,防空軍約70%,海軍、空軍約50%,擺出一副随時與我國決戰的架勢。
1986年12月,越黨召開六大。面對難以為繼的經濟形勢,大會坦率承認國家面臨的種種困難是由錯誤領導造成的,而且承認這種錯誤是“總的主張和政策方面的嚴重和長期的錯誤,是戰略指導和組織實施方面的錯誤”,大會決定,把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摒棄黎筍時期的“國防和經濟并重”政策,改為推行“革新開放”政策。
随着國家大政方針的轉變,越軍開始實行戰略收縮。在廣西當面,越軍除了把守部分要道之外,大部分兵力撤至戰略縱深便于機動的位置,由臨戰展開狀态轉為平時駐防狀态,或者屯田戌邊;在雲南當面,陸軍也相繼放棄一些重要騎線點,收縮至距邊界線3至5公裡的地域設防。空軍也改變了北重南輕的部署,開始按北部、中部、南部均衡的原則進行部署調整,防空軍則主要由野戰防空部署調整為要地防空部署。
根據中越邊境形勢的變化,軍委決定逐步收縮老山戰場防禦陣地,調整兵力部署,縮小作戰規模,減少作戰行動,降低戰場溫度。成都軍區堅決貫徹軍委對越作戰的指導方針,積極穩妥地實施了部署調整。
第37師赴老山參戰1年之後,遵照軍委1989年7月14日電示,成都軍區組織雲南省軍區守備第1師第2團等部(分)隊和步兵第40師第119團等部(分)隊,于10月1日至30日接替了第37師擔負的老山地區防禦作戰任務,使老山地區防禦作戰任務由野戰部隊擔負轉為邊防守備部隊擔負,部隊規模從加強師規模壓縮到加強團規模,曆時5年的老山輪戰就此停止。
雲南省軍區根據成都軍區命令,組成前進指揮所。1990 年2月15日,成都軍區雲南前指在正式将老山戰場對越防禦作戰指揮權移交雲南省軍區前指後撤銷。
雲南省軍區接替戰場指揮權後,省軍區黨委和前指先後3次召開會議,專門學習貫徹軍委作戰方針,領會上級作戰意圖,明确任務,統一思想,确立了長期作戰,堅守現有陣地,嚴密組織防禦,不吃虧,不示弱,保持防禦穩定和對越保持軍事壓力的作戰指導思想。
雲南省軍區前指直接指揮的參戰兵力,包括兩翼配合作戰及縱深保障部(分)隊在内,一共1.8萬餘人。具體部署為:守備第2團第1、第3營,守備第1師獨立第2營,守備第2團第8連、偵察隊,守備第1、第3團偵察隊成一線部署,分别堅守老山、662.6高地、八裡河東山、芭蕉坪、1426高地諸地區。
步兵第119團配置在文山,其第2營配置在坪寨,擔負機動支援任務;炮兵群配置在交址城、夭六、白石岩地域;其餘各保障部(分)隊分别配置在交址城、麻栗坡、興街、文山。
共堅守陣地75個,其中境外陣地18個,騎線陣地36個。針對當面越軍對我軍實施的小規模偵察、襲擾和零星炮擊活動,于1990年1月下旬組織炮群對當面越軍的8個目标實施試射,殲敵39人(其中斃16人),摧毀越軍部分陣地工事,迫使其行動有所收斂。
4月3日以後,越軍停止了主動行動。此後,在控制戰場強度,保持壓力,掌握主動,穩定防禦的前提下,加強了戰區邊境管理,嚴格控制争議地區。随着鬥争形勢的發展變化,雲南省軍區前指又根據軍委和成都軍區的命令,先後進行了四次部署調整:
第一次,1991年6月5日至28日,放棄境外陣地14個,騎線點陣地20個;對所屬守備第1師獨立第2營、師炮兵團122榴彈炮第2營(欠第6連), 守備第2團步兵第5、第7、第9連及偵察分隊防禦部署進行了調整,組織配屬的步兵第40師第119團第2營、工兵連、師炮兵團第2營、第67醫院醫療第2所、軍區後勤駐昆辦汽車獨立營,以及所屬守備第1師炮兵團第3營(欠152加農炮連)、130火箭炮連,守備第1、第3團偵察隊撤離戰區歸建。
第二次,1992年7月3日至30日,将原127個哨位減至52個,調整了第40師工兵營、前指炮兵群等15個單位,回撤歸建了7個單位,戰區内部調整了6個單位,解除保障任務2個單位。
第三次,1992年12月15日至18日,戰場兵力部署調整與精簡整編工作同步展開,共撤銷13個連隊、5個營部,調整了8個連隊、2個營部。調整後,主戰場線兵力由11 個連減至5個連。仍堅守41個陣地(境外4個、騎線16個、境内21個)、52個哨位;二線兵力由6個連減至2個連,擔負戰場機動支援任務。
第四次,1993年3月31日,根據軍委命令,正式解除老山地區防禦作戰任務,撤銷雲南省軍區前指,老山地區由邊防第2團正常守衛,其餘參戰建制單位回撤歸建。至此,成都軍區圓滿完成了軍委賦予的對越防禦部署調整任務。
也就是說,從1979年2月17日開始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直到1993年3月31日才正式落下帷幕,曆時14年。這正是:十年壯志山河動、一片丹心日月明!向所有參戰指戰員、支前民兵民工緻敬!
作者為曆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注中越戰争史。
南疆烽煙正十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