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前緊張症候群是在月經前或是月經期間,女性的生理上或精神上,及行為上的改變稱之,周期性的發作,與月經息息相關。
這種心理行為的改變,現代醫學仍說不清楚,也些人甚至是荷爾蒙紊亂的關系,但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煩躁、憂郁、嗜睡、失眠、頭痛、乳脹與水腫,最早在月經前10多天就可能逐漸出現,月經後就逐漸消失。診斷不是很困難,但需要與精神病或是其他的慢性病,如:腎髒病、心髒病等有所監别。
經前緊張症候群,除了藥物治療,解除症狀之外,也需要精神治療,給予病人信心,病患本身有适度的運動,這可緩解壓力,疏通肝氣;現代醫學給予的藥物,主要是鎮定劑,有時加上利尿劑與維他命等等。
中醫角度談起
中醫看經前緊張症候群有經行瀉洩、經行頭痛、經行浮腫、經行發熱、經行情治異常等方面,一病一症都用不同的方式處理。因為女性有經、孕、産、乳的特點,長期處于血不足、氣偏盛的狀況,經期血海由滿而溢、由盈而虛,會使陰血更加不足,加上氣血髒腑失調,尤其是肝脾失調,形成多種多樣的症候。大多數經前緊張症候群病情輕淺,預後良好,但少部分嚴重的出現不寐、癫狂的症候,容易影響工作與生活。
若經前出現乳房脹硬疼痛,不能穿衣,頭痛、睡眠不好、多夢、心煩易怒、悲傷欲哭等症狀,是肝郁化火的症狀,須要疏肝理氣,可用藥物有如:柴胡、當歸、白芍、薄荷、青皮、夏枯草、川楝子、龍膽草等清熱平肝;若月經前頭暈目眩、面色潮紅、失眠健忘、大便幹結、潮熱多汗,是肝腎已經陰虛的征象,須要調補肝腎,常用藥有如;枸杞、丹皮、熟地、女貞、旱蓮等等。若月經來就腹瀉不止、面白浮腫、月經量少、疲乏無力,這是脾腎已經陽虛的症狀,須要溫補脾腎,用藥有如:黨參、白術、黃耆、附子、巴戟天、補骨脂等等。
疏肝柔肝是關鍵
從中醫的眼光來看,經前緊張症候群治療圍繞着肝的問題,疏肝柔肝是治療關鍵,因為症狀圍繞着月經而作,與血海盈虧關系密切,又肝為藏血之髒,體陰用陽,性喜調達主疏洩,若平時肝血不足,性情抑郁,若又為情所傷,肝失所養,又值陰血下注血海之時,就會郁滞肝氣,産生肝陽上亢或煩躁易怒的異常行為;又五行中肝木克脾土,肝氣郁滞産生木克脾土時,就容易乳脹疼痛,因此養血柔肝在經前2周就可開始服用,常用藥物有如:桑葚、白芍、女貞、旱蓮、玉竹、沙參、珍珠、夜交藤等,持續治療就症狀就可改善。
除了藥物治療外,精神治療也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建立病患的自信心,解除憂慮,鼓勵戶外活動,讓心情舒暢;飲食要清淡平和,勿食辛燥溫補的食品,體質虛弱的人不要吃寒涼生冷的東西,這樣可以提高痊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