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親政後很快打掉了窦氏和王氏兩個外戚集團,徹底掌握西漢朝廷,并開始展現自己的雄才大略。在此過程中劉徹提拔了一大批非外戚和貴族出身的官僚,有的是普通外地官吏調往長安,有的甚至是出身卑賤的平民。這些人進入朝廷後組成了劉徹執政的班子,為西漢走向興盛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礎。在這些來自外地的官僚中,公孫弘是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位。他是西漢第一位未封侯先拜相的官僚,打破了劉邦立下的先封侯後拜相的慣例。他不但讓儒家學說替代黃老學說成為朝廷的主要政治派系,也為西漢的強盛起到了重大作用。
公孫弘在漢武帝時代的丞相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不僅僅是因為他開先河的任職順序,更是因為他年近七十才進入朝廷為官,卻在短短數年間做到了丞相的高位。這種情況在漢武帝時期是很罕見的,也是不太符合劉徹的用人風格的。劉徹喜歡用年輕人,對于幾十歲的老朽向來是非常排斥的。公孫弘多次求官而不受重用,等到劉徹親政時已經年逾七十。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公孫弘求官的對策被認為平平無奇,主持的官員将其列為下等。但劉徹看了公孫弘的對策後卻強行升為第一,并直接召見後将其任命為博士。
劉徹如此重視公孫弘,在曆史愛好者圈子裡看來是難以置信的。一個垂垂老矣的老朽,憑什麼能夠讓驕傲的漢武帝如此看重呢?公孫弘的才華的确是非常出色的,但卻多次求官而不受重用,這說明他與當時的西漢朝廷是格格不入的。對于這樣的官員,對策被列入下等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這樣的對策根本不會送到皇帝面前,朝廷主持選拔的官吏自己就把公孫弘打發了。因此很多人感到疑問,是什麼讓劉徹主動提出召見公孫弘,并将其任命為博士?要解答上述問題,還是要從公孫弘的人生經曆,和劉徹面臨的政治局勢說起。
公孫弘是西漢有名的儒學大家,以主攻《公羊傳》的理論出名,從他拜相才拉開了儒家學說統治中國古代政壇的序幕。他大半生蹉跎歲月,一直在晚年遇到劉徹親政才得以施展才華。他出生很早,在漢高祖劉邦時代,與漢文帝名臣賈誼同年。但他卻沒有賈誼的運氣,前半生都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早年的時候幹過獄吏、養過豬、也因為通曉《詩經》和《尚書》而聞名郡國。到了四十餘歲的時候,他開始學習《春秋》,又專門向漢景帝時的博士胡毋生請教《公羊傳》。這段時間公孫弘都在家中奉養後母,并沒有出仕朝廷。
當時年逾六十的公孫弘被推薦到長安,因為學問出衆而得到了官職。他奉命出使匈奴,但因為出使結果不符合劉徹的心意,被劉徹認為沒有才能。公孫弘因此稱病,被免官後回鄉。公孫弘在家賦閑數年,等到劉徹親政後再次被郡國推薦到長安。公孫弘本不願意去了,但因為名聲太大,在地方官僚的多次勸說下,還是前往長安求官。他這次求官的對策依舊評價不高,本來都準備地打道回家了,卻突然被劉徹召見。這次劉徹反而很看重公孫弘,不但将其對策提拔為第一,還授予了官職,可以說是非常重視的。
從公孫弘求官的過程來看,很顯然是與其人生的背景息息相關的。早年他以儒家的《詩經》和《尚書》出名,但漢文帝劉恒卻喜歡刑名之學,于是他的學問在當時不流行,無法得到重用。等到劉徹第一次招攬儒家時,也是他剛剛即位和窦太後争權之時。此次争權以劉徹的失敗而告終,推崇儒家的衛绾、窦嬰和田蚡先後被罷官,劉徹啟用的王臧、趙绾等人還被窦太後處死。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公孫弘自然得不到好的結果。公孫弘奉命出使匈奴,不論結果如何,都不可能受到朝廷的重用。劉徹當時說公孫弘無能,其實也是為了保護了他。
但這次求官公孫弘并非一無所得,至少他在劉徹心中留下的位置。劉徹親政後再次招攬各國儒家人才,公孫弘求官立刻得到劉徹賞識,這與他上次出使匈奴的事情不無關系。公孫弘的對策被評為下等,如果沒有劉徹特别關照,根本不可能被送進宮中,還被提升為第一。劉徹如此拔高公孫弘,可見是對其非常重視,也是非常肯定的。對于公孫弘出使匈奴的事情,很可能是劉徹為了保護他而故意貶低,避免其被窦太後打擊報複。現在窦太後已死,窦氏和王氏外戚集團退出朝廷,對于公孫弘這樣的人才,劉徹自然可以放心使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公孫弘在對策中,寫出了劉徹想要的内容。他在對策中提到了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對于劉徹非常關鍵。其一是君王的威信問題,威信不佳則政策難以推行。其二是用人問題,這個問題關系到政策執行力的問題。他認為隻要把這兩個問題解決好,君王就能得到人民的擁戴,完成上古聖王的業績。這個理論在當時并不稀奇,其實就是儒家民本主義的那一套,所以測評的官吏認為平平無奇,給公孫弘的對策打了下等。可這些東西正好與當時劉徹想做的事情吻合了,于是被劉徹所看重。
當時劉徹剛剛重新掌握政權,窦氏和王氏的外戚都被踢出朝廷,西漢正是開始重新發展的時候。此時劉徹自然想要建立自己的權威,形成自己的領導班子,這樣才能把他的雄才大略貫徹下去。但是在朝廷中還是有不少窦氏和王氏提拔的官員,這些官員有的支持黃老學說,有的反對劉徹打壓外戚和勳貴,在各種環節陽奉陰違,讓劉徹的政策推行很困難。劉徹招攬四方的儒家學者,就是想要替代這些不合意的官員。但是想要替代這些官員,推行自己的政策,必然要有一套合情合理的方法和原則,而公孫弘在對策裡寫得正好是這些。
從整個過程看,公孫弘當時雖然年邁,但對漢朝朝廷政治的走向把握得非常清楚。他知道劉徹親政需要的是什麼,什麼樣的建議對劉徹有利。可以說這篇對策的内容可能不新奇,但這點把握政局的能力卻體現出了公孫弘可以做宰相一樣的素質。公孫弘的對策不僅解決了劉徹當前面臨的問題,還讓劉徹看出了他政治能力卓越的一面。劉徹當時正是人才欠缺的時候,又要排擠朝廷中外戚和勳貴派系的官員,公孫弘正好符合劉徹用人的要求。劉徹重用公孫弘,既得到了卓越的人才,又能夠擺脫外戚和勳貴的掣肘,可謂是一舉兩得。
而公孫弘的年邁也是劉徹重點考慮的一項,因為劉徹不希望再次出現窦嬰、田蚡這樣的強勢丞相。西漢的丞相權力很大,不僅主持國家大政,而且還能幹涉軍隊事務。如果公孫弘是年富力強的丞相,劉徹就會擔心他壟斷朝政成為權臣,讓自己的皇權再度被架空。公孫弘年紀老邁,即便賦予再大的權力,也難以坐到獨霸朝政,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黨羽。可以說公孫弘當丞相的幾年,就是劉徹從青年人成長為政治家的幾年。等到劉徹在政治上成熟了,完全掌控了朝廷的大政,也就不需要公孫弘這樣的老臣保駕護航了。
可以說劉徹選公孫弘是經過多方面考慮的,也體現出他作為年輕政治家的精明。作為剛剛親政的皇帝,要徹底掌控朝廷,面對朝堂中的老油條,沒有一點手段是不行的。公孫弘的出現不僅幫劉徹解決了駕馭朝堂的問題,還能夠讓劉徹徹底放心,可以說是上天賜給他的人才。對于這樣的人才劉徹非常重視,公孫弘也迅速在朝廷中崛起,不到十年就坐上了丞相的高位。而劉徹扶持以公孫弘為代表的下級官員進入朝廷,也給原來的外戚勳貴集團形成了強烈的沖擊。這使得朝廷權力處于互相制衡的态勢,更有利于劉徹發揮他作為皇帝的權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