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英博物館深圳展

大英博物館深圳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22:17:54

大英博物館深圳展?舉辦展覽、開辦講座、組織沙龍……,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大英博物館深圳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大英博物館深圳展(舉辦展覽組織沙龍)1

大英博物館深圳展

舉辦展覽、開辦講座、組織沙龍……

川博副院長鐘玲:讓更多人愛上博物館

10月1日晚,四川博物院在一樓中庭開展了“川博之夜·競出東方——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特展”國慶專場活動。觀衆夜遊博物館,不僅觀看到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特展,欣賞到傳統樂器演繹的現代歌曲《孤勇者》,以及體驗投壺、木射等跨越千年的運動樂趣,還有機會獲贈精美的文創及書籍。

據四川省文旅廳統計,全省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國慶期間累計接待群衆超過200萬人次,老少皆宜的“文博遊”已經深入人心。除此之外,各大博物館策劃的探展、社教活動直播,也吸引了網絡上數以萬計的觀衆雲遊博物館。

無論是國寶雲集的新展,還是層出不窮的社教,十年之前對觀衆來說都有些稀缺。過去每逢國慶長假,市民外出遊山玩水;而今,越來越多的觀衆選擇走進博物館尋找詩與遠方。十年之間,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鐘玲深切感受到博物館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博物館的數量明顯增加,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顯著增強,從業人員的能力大大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川博還在搭建全省館校合作新平台,推出流動博物館、智慧課堂、虛拟展覽等便民服務,讓偏遠地區的民衆也能享受公共文化的成果。

從外交官到文博工作者

“我覺得去博物館挺好玩的,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不管是自然、曆史、文化,或者是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包羅萬象,可以為你打開另一扇窗。”今年和入職川博的新員工見面時,鐘玲分享了自己當年選擇這份工作的初衷,她特别提到,在博物館工作能為公衆提供更多的文化産品,那種獲得感和成就感溢于言表。

2005年剛來到川博時恰逢籌建新館,她先到四川省文化廳外聯處工作了幾年,順利通過了外交官選拔考試,擔任中國駐美國洛杉矶總領館文化副領事,其間,為促進中、美兩國在文化、藝術、體育、影視等方面加強交流,開展了100多個項目的合作。

當時,在美國洛杉矶工作,鐘玲接觸了很多當地的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場館,學習了他們運行開放,提供展覽、教育、藝術等服務的模式。讓她深受感觸的是國外對于博物館的定位,是一個集展覽展示、學習交流、文化體驗、文化消費于一館的文化綜合體,而不僅僅是征集藏品、對外展示。

這段外交官的工作經曆讓她受益匪淺,回到川博之後,她在公衆教育方面進行大膽探索,用一系列的舉措去延伸公共文化服務的半徑。

延伸公共文化服務半徑

“可能在十幾年前,大多數觀衆認為博物館很閑,對吧?隻要把文物擺出來、把門打開就夠了,甚至就連有的從業者也認為,隻要辦好展覽就一勞永逸。”談及文博行業十年來的變化,鐘玲笑了笑,坦誠地描述了自己的觀察。

如今,文博行業日新月異,一成不變的展覽顯然無法滿足觀衆的需求。以川博為例,每年最基本的要求是舉辦3場至4場臨展,基本陳列展幾年一小動、十年一大改,此外還要定期舉辦講座、研發課程、組織沙龍等等,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從川博每年統計的數據中可以清晰地發現,博物館行業正在發生着變革:2010年,川博接待觀衆102萬人次,提供各類講解服務1000餘次,吸納100名小小講解員,川博文化講壇開展了10餘場高水平講座;2019年,川博接待觀衆110萬人次,提供各類講解和社教服務6000餘次,擁有400多名小小講解員,“蜀繡親子班”“巴蜀書畫興趣班”備受喜愛,每年舉辦30多場學術講座,吸引了不少“鐵粉”。

鐘玲還記得,今年,川博的流動博物館大篷車第一次駛入涼山州越西縣、普格縣,當地的孩子們歡呼雀躍,因為他們幾乎沒聽過、沒去過博物館,容量有限的車廂内陳列的那些文物,讓他們好奇不已。

如何讓更多的孩子享受逛博物館的樂趣?2015年,川博與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四川省博物館教育研究所,根據館藏的文物開發設計了44個主題課程,讓博物館的文博資源惠及全省960多萬中小學生。随後幾年,博教所研發的課程與時俱進,“國家寶藏”“走近張大千”系列課程和省内外、境外研學課程讓孩子們欣喜不已,來自全國10餘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美國、南非、塞爾維亞、巴基斯坦等近10個國家的孩子在課程中了解了文化遺産。

2017年,川博與四川省電化教育館簽署了合作協議,在四川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上建立了“文博教育”專區,專供全省師生在線利用文博教育資源,同時促進從文博教育資源到中小學生課程資源的轉化。例如,川博邀請成都七中育才曆史老師等名師開展“博物館裡的曆史課”遠程課堂,讓遠在阿壩州馬爾康中心校的孩子與成都的孩子一起知曆史、學文物、賞藝術。

期待博物館資源更均衡

十幾年的博物館工作經曆,讓鐘玲養成了一個習慣,無論繁忙與否,她總要抽出時間去館裡轉一圈,看看展櫃、導引牌等設施是否有故障,聽聽講解員或者志願者的精彩講解,圍觀社教活動,“隻要是面向公衆的細節,我都會去關注”。

讓她記憶猶新的是,一個全職媽媽陪伴五年級的孩子在川博體驗精品課程“一字一課”,全程記錄了社教老師講課的重點,還與其他培訓班的課程進行了對比分析。課後,她在家長群裡分享了自己的收獲,還透露孩子回家之後主動翻閱了曆史文化方面的書籍,在這種探索性的學習模式中培養了學習的興趣。

逛博物館究竟能對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呢?鐘玲記得第一批小小講解員中的胡好玥,每周到川博從事志願講解工作,堅持了5年之久。2017年,胡好玥被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錄取,她曾告訴記者:“博物館讓我對周圍的一切有了更多的好奇,也讓我在曆史長河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

回望過去十年博物館行業的變化,鐘玲作為親曆者和見證者,激動不已。她的心态也悄然轉變,不隻是覺得博物館“好玩”,更明白公衆對博物館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未來還要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文化産品,走過“最後一公裡”,抵達更多用戶的家門口。

下一個十年,她期待博物館資源更加均衡,期待博物館成為展示文物、滿足社交與文化消費、藝術欣賞的綜合體,也期待更多的師生、家長通過線上線下走進博物館,與曆史對話,享受公共文化的碩果。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華西都市報》2022年10月16日A15版

來源: 華西都市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