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超級雜交稻是籼粳稻嗎

超級雜交稻是籼粳稻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16:48:57

超級雜交稻是籼粳稻嗎?申智林 1974年,第一批可應用于大規模生産的雜交水稻種子“南優2号”,被播撒到湖南和廣西兩地試驗田裡同等條件下,一般每畝增産50至100公斤,比當地優良品種增産約20%,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超級雜交稻是籼粳稻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超級雜交稻是籼粳稻嗎(強優勢籼型雜交稻問世)1

超級雜交稻是籼粳稻嗎

申智林

1974年,第一批可應用于大規模生産的雜交水稻種子“南優2号”,被播撒到湖南和廣西兩地試驗田裡。同等條件下,一般每畝增産50至100公斤,比當地優良品種增産約20%。

強優勢籼型雜交水稻成功培育後,我國水稻産量大幅提高。此後,東南亞、非洲、北美等地的許多國家,紛紛到中國學習雜交水稻技術。雜交水稻技術,不僅有助于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同時也推動了世界糧食的一次革命,造福了世界人民。

親曆者說

羅孝和:82歲,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1970年加入袁隆平科研團隊,三系雜交稻研究的主要參與者

“先看看這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會議室,記者見到了羅孝和。老人精神矍铄,未及發問,先展示了一份發明專利證書,上面是他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果,“僅此轉讓費一項,每年創彙數百萬美元。”

羅孝和,同雜交水稻打了一輩子交道,而引他走上這條道路的,正是袁隆平。

1970年,羅孝和主動請纓,在組織安排下,進了袁隆平的研究小組。當時,袁隆平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壓力。“早些年,他到全國各農科院請教,很多人根本不信雜交水稻能搞出來。”通過對遺傳學理論的系統分析,袁隆平堅持自己的判斷。

為尋找天然水稻雄性不育株,1964—1965年,袁隆平帶着妻子和學生,在水稻揚花季,拿放大鏡搜尋了幾十萬個稻穗,終于找到了4個品種中的6株雄性不育植株。用這些做材料,袁隆平科研小組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試驗。

試驗以水稻生長季為周期。湖南的冬季,氣溫低,做不了試驗。從1968年起,每當寒流來襲,袁隆平就帶上助手,在滇、瓊、粵、桂等地輾轉。他們像候鳥一樣,追着太陽走,一年時間當兩三年用。

輾轉的路途,背一床棉絮,卷一張草席,提一個裝着種子的桶,趕車趕船。試驗的農場,木架搭床,鋪上稻草,就成了床。十幾個人擠一個大通鋪是常有的事。

此時,試驗卻連遭挫折。1969年,袁隆平意識到,原來的材料可能親緣太近。于是,團隊将視線投向野生稻。

1970年11月,在海南三亞南紅農場附近的沼澤中,兩位工作人員終于發現了一株花粉敗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将之命名為“野敗”。試驗中,“野敗”的不育性狀100%遺傳。之後,全國興起了利用該材料培植水稻不育系的大協作,湧現出一批水稻不育系及其保持系。

1973年,全國雜交水稻協作組從東南亞的一些品種中,又測得較理想的恢複系。雜交水稻“三系配套”順利實現。

1974年春天,袁隆平團隊在海南育出了十來公斤雜交水稻種子“南優2号”。新制出的種子,很快被種下,并在那個秋天,迎來豐收。長沙一處,畝産505公斤。

此後,中國研究雜交稻良種的腳步從未停歇。1997年,袁隆平開始超級稻的研究。今年10月底,第三代雜交晚稻在首次專家測産驗收中,已經實現畝産突破1000公斤。

參觀貼士

隆平水稻博物館目前為中國首家以水稻文化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位于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浏陽河東岸。隆平水稻博物館舉辦了三大基本陳列,分别為《袁隆平與雜交水稻陳列》《中國水稻曆史文化陳列》和《水稻的一生展覽》。周一、周二閉館。

責編:郭姝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