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牛的故事
在一個小池塘裡住了一條小魚和一個青蛙,他們是好朋友,他們聽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都想出去出去看看,但小魚不能離開水,隻好讓青蛙出去把看到東西回來告訴小魚。這天青蛙從外面回來了,告訴小魚它看到了一種叫牛的動物,小魚問牛長什麼樣?青蛙說:牛長着一對犄角,四肢強壯,有一條尾巴,愛吃青草。于是小魚想象出一個長着犄角和尾巴的魚牛。
建構主義的背景
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的進一步發展,代表人物是維果斯基、杜威、皮亞傑、布魯納。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的背景下,借助他人例如教師或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理想環境四要素
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内容的意義建構
協作:對材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和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
會話:學習小組通過會話商讨完成任務
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中的最終目标,對所學内容的規律、性質以及與其他事物的聯系達到較深理解。
建構主義中教師學習者的定位
建構主義認為教師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和引導者,需要适當的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内容要求的真實情景和提供聯系新舊知識之間的線索,幫助學習者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這并不意味着教師的角色不重要了,相反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學習者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知識的建構者,而不是外部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建構主義要求學習者面對複雜真實的問題情景,并在其中完成學習任務,融合新舊經驗,完成知識的建構。
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實質是個體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習不是教師簡單的把知識傳授給學習者,而是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建構自己的理解。建構意義也認為學習的實質是認知結構的改變,同化和順應是學習認知結構發生變化的兩種方式。同化是指個體把在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當中;順應是指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學習者認知結構發生重組和改造的過程。簡單來說,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
建構主義對知識的确定性和客觀性提出了質疑,強調知識的動态性,知識不是純粹的客觀反映,任何一個承載知識的符号系統也不是絕對真實的表征,知識會伴随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而不斷變革。知識不能精确無誤概括世界的法則,也不能提供對任何問題解決都适用的方法,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知識不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個體之間,盡管我們通過語言符号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并獲得了比較普遍的認同,但這并不意味着學習者對這些知識有同樣的理解,每個學習者都基于自身的經驗背景進行建構。
魚牛說明了三個問題
小魚在建構牛的形象時,之所以會在魚的身上加上牛的特征,是因為小魚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建構牛的形象的,而小魚已有的經驗大多與魚相關。
小青蛙可以描述牛的特征,但卻不能代替小魚去建構牛的形象,這就好比教師可以詳細的講述知識點,但不能代替學習者去構建知。
小青蛙作為講解者隻講述了牛的特征,而忽略了小牛的經驗範圍,沒有給小牛提供一手的經驗,以至于小魚構建出了魚牛,這說明教師要看到學習者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水平給予合适的輔助和引導,幫助學習者建構知識。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學習都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經驗的不同使每個人對同一知識的建構會有所差别,沒有經驗基礎學習者很難完成建構。
學習是學習主體的自我建構,學習者必須通過自身的主觀努力才能實現知識的建構,教師的作用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和幫助學習者建構知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學習方法
1、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2、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幫助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目前以建構主義為基礎開發出比較成熟的教學模式有:支架式教學、抛錨式教學、随即進入教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