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挺出名的警務紀錄片《守護解放西》,大家有看過嗎?
片中記錄了真實的民事案件,其中不少啼笑皆非的人和事,也有很多親子間的矛盾糾紛。
一個叛逆少年的故事印象深刻,主人公叫小鄭,是一個13歲的男孩。
不良少年拳打老父親有一天,派出所民警接到小鄭爸爸的求助:兒子和幾個人住在酒店,身上還帶着刀,不知道要幹什麼,擔心孩子一個人應付不了。
很快,民警找到了小鄭等人,不由得皺緊了眉頭:
眼前的幾個孩子,要麼紋身,要麼染發,而且滿口謊言,流裡流氣的街頭混混模樣,絲毫看不出13、14歲少年的影子。
哪怕進了派出所,小鄭依然态度嚣張,當着民警的面對爸爸出言不遜。
特别是當小鄭聽到爸爸要把他送到特訓學校的時候,情緒一下子爆發了,二話不說就往門外跑。
被爸爸攔住後,小鄭多次強調不想去,可爸爸無論如何都不松口,表情始終嚴肅。
父子倆拉扯間,小鄭徹底爆發了!先是聲嘶力竭吼了一聲:
老子殺了你!
随後,便一次次沖向父親,猛擊對方的頭部,隔着屏幕都能聽見拳頭捶打皮肉的悶響聲。
見此情形,民警趕緊上前拉架,小鄭依然不依不饒,對着爸爸狂吐口水。
父親在轉移教育責任原來,所謂的“特訓學校”,大概是通過關禁閉、體罰等方式管教孩子的機構。
之前,小鄭就被爸爸送進去“特訓”了6個月。
從他如此抗拒的表現來看,那段時間應該留下了極大的陰影……
如果不去特訓學校,每天乖乖回家、準時上學,能不能做到?
當民警提出協商方案,小鄭點了點頭,但爸爸還是堅持要将他送走。
眼看着又要僵持不下,民警一針見血:
(送特訓學校)是你自己逃避責任的一種方式。
你把孩子關起來,什麼都不管,你圖輕松,但這種教育方式是很有問題的。
“叛逆少年 焦慮家長”這個組合在生活中很是常見,乍一看似乎都是孩子的錯,其實家長的教育方式才是一切的導火索。
據了解,小鄭爸爸經常不在家,往往幾個月才見一次面,爸爸甚至說不清孩子什麼時候變得不學無術、在外鬼混的……
很顯然,這位爸爸已經過了孩子成長的”有效期“,而他出了問題就交給别人的教育方式,更加傷害了親子感情。
教育好孩子的3個條件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談論過自己對”教育“的定義:父母一定親自帶孩子,讓他依戀你。
作為一個家長,要想教育好孩子,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幼兒一定要自己帶
在他完全不能獨立的情況下你去給他帶來快樂,給他帶來舒服,當他依賴你的時候你才有教育他的資本。
在孩子生病的時候你陪伴在他身邊、晚上睡覺之前給他講講故事,生活當中你用更多的時間陪他玩,才能與孩子建立一種情感的聯結。
2.注意性格方面的培養
有種管理方法叫做”恩威并施“,同樣适用于親子教育:6歲之前你照顧到位有恩于他,6歲之後是立威。
這個“威”不是打或者罵孩子,而是你闆臉了他就知道這個事不能做了。
做到了這點,孩子自然不會過于叛逆,更不會動手打家長了……
3.進行思維模式訓練
研究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會滞後反映,6歲之前的問題可能會到12歲才出現,存在潛伏期。
如果家長不跟孩子一起生活,不給孩子立一些規矩,可能就沒有觀念。
思維和觀念不必每天講道理來灌輸,一方面是父母以身作則樹立标準,另一方面通過讨論一些新聞事件,表述正确的處理原則,孩子就能耳濡目染。
然而,無論家長采用何種教育方式,前提都是要滿足幼兒期的陪伴。
如果親子之間沒有依戀基礎,家長就别想自己管好孩子,更别指望第三方機構能替代你管教!
教育界常說一句話:優秀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
希望越來越多的家長能領悟其中真谛,不要把做父母的責任過渡給他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