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黃賓虹藝術觀點

黃賓虹藝術觀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3 17:54:15

黃賓虹藝術觀點(黃賓虹筆之内美)1

■《黃賓虹全集》 第五卷冊頁

■李毅峰 著名畫家

“江山奔如畫,内美靜中參”,這是黃賓虹的繪畫創作觀之一。他講的“内美”是主體内心的審美觀照,是人格與生命力的物化,是曆史傳統和民族精神的氣度。而這一至高至遠的境界,隻有在靜觀中參悟和體味,才有可能臻達,而非單純的技法元素所能體現。

近期我在臨習一批黃賓虹的寫生冊頁時,深深地感悟到賓虹老的這種修煉式的創作精神。

這批小幅山水,在表現語言上,較多地強調了用筆。我們知道,用筆不外乎以勾、皴、擦、點、染等為主,而賓虹老的用筆完全都是書法用筆。

黃賓虹對此有過一番精妙的自白:“吾嘗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畫。”我畫山水,于轉折處,用筆必須使其圓渾,這樣才能氣厚。畫小幅山水的用筆,非以懷素草書“折钗股”之法行筆,不能成其厚。而山的相背處,也必須通過陰陽關系來體現,這種關系用蔡邕八分飛白執法為之可以有較好的效果,如此等等。所以,用書法之筆法作畫,初看雖略覺草率,若能細嚼慢咽,則品味無窮。故黃賓虹說:“畫法全是書法,古稱枯藤墜石之妙,在于筆尖有力,剛而能柔,最為上品。”

這裡的墨法是與筆法相輔相成的。黃賓虹說:“筆力有虧,墨法無光”,“墨法高下全在用筆。”可見,“筆”具有統領作用。

黃賓虹的筆法有如下特點:突出勾勒、強化骨體。謝赫六法第二法即講“骨法用筆”,骨法是黃氏山水的核心,立形存質皆賴于此,但他的骨體用筆是勾皴合一。賓虹老用筆快且善用小短線,有的又與點重合,起到了以點代皴的效果。

“點”在傳統山水中,原常用于代表苔草等形态,但在黃賓虹的山水中,線和皴向點的靠攏,有時模糊了山石與草木形态的差别和界限,使山體更加雄渾。黃的皴法,皴與皴既不相讓又不相碰,渾然一體,使山的石感與質感很強。他的擦和染,是與勾皴交互,這使得他的山水的氣感、重感及靈動之氣畢現。

我在體會賓虹老的用筆時,着意于短筆皴與點的穿插,力争做到不相讓又不相碰。在用筆時,把握住對時間的控制,既使線吃透紙,又能讓皴和點相覆但不糊塗。不糊塗才能先使畫面幹淨,然後出現靜穆及内美的藝術效果。

寫生難畫,難在用筆要快,山勢不亂,筆筆有骨,皴皴出肉,水墨交混,氣韻生動。看黃賓虹的很多寫生稿,都做到了。他歸納的“五筆七墨”所顯出的“黑、密、厚、重”和“雄、深、雅、健”,是我們需要在創作實踐中加以修煉才能體會到的。

筆之用,為山之骨,為神之存,為意之蘊,為獨立之美與獨立之精神,更為“内美”之核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