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11:42:02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别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1

看點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一直以來都是大多數父母的“心頭大患”,第一反應是想盡辦法提升與改善。然而,柏林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兒童渙散的注意力也可能是一種優勢——他們會通過創造力,來彌補注意力不集中的缺陷。“孩子本是天然的創造者”,基于這樣的認知,下文還分享了培養孩子創造力的要點。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星标”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柯察金 編丨Amanda

在給娃抓學習這塊兒,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一直是無數家長都特别關心的問題,都希望孩子做功課時端端正正、認認真真,别再挑戰爸媽的“血壓”。

不過,我們在問“怎樣做”之前,或許應該先問個“是不是”——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真的一定是壞事麼?

答案是,真不一定。柏林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Max研究所)關于兒童學習行為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

雖然孩子不适應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任務,但在難題面前并非舉足無措,而是往往善于發現背後隐藏的技巧或捷徑,從而以更簡單的方式獲得結果。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别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2

Max研究所

在孩子注意力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上,這個研究給我們提供了新穎的視角:如果孩子左顧右盼、難以專心,家長無需過于焦慮。注意力渙散對于孩子來說,未必一定是消極因素……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别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3

孩子雖然專注力較低

但創造力不亞于成人

跟成年人相比,兒童很難集中精神,記憶力水平較低,注意力的持續時間也相對較短……相應地,兒童在解決任務時,似乎也處于絕對的劣勢。

不過,Max研究所的一項名為《學習、記憶和決策的神經代碼及計算基礎》的研究表明,兒童渙散的注意力也可能被證明是一種優勢——

孩子們會通過創造力,來彌補注意力不集中的缺陷,在面對相關性較低的信息時,能夠自發地找到新的創造性策略。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别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4

Max研究所在推特上轉發新研究

Max研究所的這項研究自2013年以來一直在進行,前不久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志上。

研究人員采用了若幹測試,讓47名8到10歲的兒童和39名20到 35歲的成年人執行相同的決策任務。比如實驗1,是類似這樣的任務:

被測試者要求用兩種可能的答案來确定圖案的位置。

圖案的顔色一開始與正确答案無關,但随着任務的進行,顔色開始與正确答案相關。一旦被測試者注意到這一相關性時,他們便能夠更有效、容易地解決任務。

所有被測試者均未被告知可能會有其他因素影響解決問題的方法,隻能獨立地進行識别和判斷。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别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5

實驗1插圖(來自PLOS ONE期刊)

看上去挺複雜的,但搞不懂裡面的細節也沒關系,大緻知道個原理就可以了。總之,最後的實驗結果很有意思:

  • 在圖案顔色與正确答案無關的時候,考驗的實際上是人的專注能力,此時兒童組的表現可以說非常拉胯,正确率遠低于成人組;
  • 但令人驚奇的是,幾乎同樣多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在之後發現了圖案顔色與正确答案之間的相關性,并采取了高效的解決策略。在其它類似實驗中,得到的結果也均指向這一點。

有一個前提剛才也已經提到過:兒童的記憶力、專注力、認知力都低于成人。

這種情況下,二者在“及時調整策略”方面幾乎不相上下。兒童所展現出的創造力實在是出乎預料。

成年人在解決任務時,會表現出自發的策略變化,擁有所謂的 "aha-moments" (頓悟時刻)。此路不通時,會自覺地尋求另一種思路。而本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孩子們的“頓悟時刻”,不亞于成年人。

Max研究所的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Nicolas Schuck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兒童往往比成年人注意力更不集中,更容易分心,但他們在發現全新的解決方案方面出奇地靈活。”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别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6

Nicolas Schuck

Schuck還強調:“特别是考慮到兒童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還沒有完全發展,這些發現将會是研究兒童學習行為的重要成果。”

同一團隊的另一位研究者及論文合著者Anika Löwe則認為:

“教育者、家長和教師不應拘泥于僵化的規則,隻教授孩子以某種單一的具體方法解決問題,而應重視和鼓勵孩子更加廣泛的注意力。”

在她看來,我們要對孩子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信心。未來在認知發展心理學領域,則應對兒童的創造性過程進行更多研究,而非隻着重注意力缺乏。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别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7

打破高度結構化的學習,

培養有創造力的孩子

當今社會,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已經習慣了一種高度結構化的生活。

精确的結構化,既是“劇場效應”潮流下不得已的順應,也被當成對抗焦慮的良藥。高度結構化意味着高度的專注力,而注意力渙散,則意味着對秩序的出軌。

啥叫結構化呢?擡起手腕看看手表就知道了:時間被精确地分割成塊,日程被安排得井然有序。對孩子來說,是從一堂課到另一堂課,一門科目到另一門科目,一本練習冊到另一本練習冊,以及一項活動到另一項活動……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别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8

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恐懼,也來自對結構化的癡迷和依賴。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理所應當地要求在0點幾平米的書桌前集中精神、努力學習。在課堂上,孩子的專注力高不高,幾乎成為評判他是不是“好學生”最重要的标準。

走神、注意力渙散,被天然地看作是一種不認真的、淘氣的表現。

然而,Max研究所的新近發現,多多少少讓人從這種緊張的氣氛中舒緩了一口氣,也順帶提醒我們:

兒童注意力不集中(除卻ADHD這樣的神經生物性疾病),原本就是人類認知發展中的必然要經過的正常階段,大可不必驚慌失措。

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是一回事兒,但把孩子專注力高當做及格線,則是另一回事兒了。

孩子是天然的創造者,但是如果沒有得到正确的引導和鼓勵,而是僅僅對注意力提出過度要求,或許反而會損傷孩子的創造力。

非結構化的的日常,在成年人看來是與這個加速社會格格不入,但也正有利于孩子創造力的培養。

基于這樣的認識,外灘君分享4個關于孩子創造力培養的要點:

01讓孩子且“無聊”着

無聊,可謂是結構化的反面。

當孩子說“我好無聊”時,大多數媽媽、爸爸就該到了頭疼的時候。西方甚至有句俗語就叫“Idle hands are the devil's playthings”,意為閑手作亂。“devil”,是魔鬼的意思。

蓋洛普在英國的一項調查顯示:隻有不到1/5的家長能夠接受孩子的無聊。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的每一天都過得無比充實,因此往往會“過度安排孩子的時間,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機會進行兒童主導的遊戲”。

然而,無聊并非壞事。

心理學家認為,當孩子說他們很無聊時,父母不應立即試圖幫助他們想出解決方案,擺脫無聊的狀态。相反,當孩子們被迫找到不再無聊的方法時,他們必須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尋找娛樂自己的方法。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别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9

在一個充滿了強刺激的世界裡,如果孩子們無事可做,一定會感到不舒服。但這恰恰鼓勵了主動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他們必須依靠自己來解決無聊的“問題”。

與無聊相伴是有益的,孩子們可以通過自己解決無聊來了解他們真正熱衷于做什麼。并且通過不依賴他人告訴他們該做什麼,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技能。

研究發現,當人們被要求參加創造性思維活動時,被要求完成一系列無聊任務的人通常會表現出更多的想象力——而且,讓大腦有時間“漫遊”而不是一直處于高度的集中狀态,對于心理健康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02給孩子多一些創造性遊戲時間

與兒童不擅長高度結構化的任務類似,高度結構化的遊戲也會抑制孩子的創造力。因此,兒童養育專家十分崇尚創造性遊戲(Creative Play)。例如在新西蘭,不少學校的一年級課程已經轉向以創造性遊戲為基礎的學習。

創造性遊戲的所需材料不用很昂貴,最好的工具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獲得的,比如織物、器皿、蠟筆、紙闆、膠帶、黏土等。最重要的是,給孩子空間和時間發揮創造力。

創造性遊戲的美妙之處在于沒有規則、節奏抑或特定目标。孩子自由去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富有想象力的遊戲創意其實無處不在。

小朋友會發現,最簡單的事物也能令人着迷,而且他們總能找到平凡事物的用途。創造性的遊戲活動不僅僅會孩子感覺良好,還可以幫助他們在情感、社交、智力與身體等各方面都得到發展。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别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10

已是6位孩子的母親、《Lifelines》的作者梅麗莎·伯恩斯坦對此給出過一些更具體的建議:

  • 每周都應指定一個非結構化活動的日子,給孩子提供一些創造性的、開放式的遊戲任務;
  • 提供低科技含量的玩具,比如木質品和紡織品,不要把孩子丢給電子屏幕,父母自身也應當樹立對技術的健康态度,不要一邊玩手機一邊“敦促”孩子專心功課;
  • 不要介意亂七八糟,“一切都可以清理幹淨,你可以讓它成為你的孩子事後必須幫助收拾的條件”;
  • 到戶外的開放空間去,對輕微程度的冒險不作過度反應,要克制對孩子随時随刻保護的沖動。

梅麗莎表示:“孩子們需要學會主動,并以不被他人支配的方式來‘占據’自己。這會是對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一種刺激。”

03鼓勵孩子積極嘗試新事物

對于任何人而言,嘗試新事物都可能會是一個陌生而可怕的過程。

但如果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做以前從未嘗試過的事情,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經曆反複試驗的過程,并且意識到,不必在第一次嘗試某件事時就做到完美,也不必喜歡他們嘗試過的一切。

理想情況下,孩子可以嘗試超出他們舒适水平的新事物,但不要太多。為了讓他們真正學習,接觸的新事物應接近最近發展區,而非完全遙不可及。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别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11

在培養孩子創造力的過程中,父母應避免過于簡單的評價式反饋,例如直接誇贊孩子的聰明才智,而應贊美孩子付出的努力、獲得的進步以及期間使用的策略,亦即采取“描述性”的反饋。

這種表揚有助于真正地塑造孩子,用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教授的話來說,要把孩子看做“堅強而有韌性”的人。

以下有一些超實用的評價技巧值得參考:

  • 承認感受:“你自己完成了整個填字任務,一定很自豪吧!”
  • 緻謝:“我可以看到你寫這篇文章有多努力。”
  • 承認進步:“我注意到你這次練習得更久了!”
  • 描述:“你将所有材料放回箱子裡了,下次就能很容易地找到它們。”
  • 做具體觀察:“你做的冰沙的味道很新鮮!”
  • 提問:“你為什麼會想到這樣畫?”
  • 将具體觀察與問題結合起來:“你故事中的這個角色非常富有想象力,靈感是怎麼來的?”

04别着急“修複”孩子創造的東西

當孩子們被允許以非結構化的方式發揮創造力時,他們的成果可能會非常稚嫩,甚至在父母眼裡不夠高級、不知所謂。

但父母應該克制為孩子解決這些問題的沖動,因為“非結構化”的内涵之一,便是給孩子提供試錯的時間和機會。

在安全、充滿愛心和支持性的環境中,為孩子們提供發展複原力和應對能力的機會,是讓孩子們為生活挑戰做好準備的最佳方式。

眼見孩子在某件事上失敗,對父母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通過親身實踐“好事多磨”的道理,讓孩子們開動腦筋,才能真正學會解決手頭的問題。這是父母直接參與其中幫助完成,孩子所無法學到的。

着急“修複”孩子創造的東西,也會令他們對父母的看法變得敏感,從而在行動前考量自己是否合乎某種社會化的标準——假如不能做得完美,那麼便是錯誤的——這種想法無疑是對創造力的一種巨大傷害。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别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12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别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13

結 語

一言以蔽之,流水線式、高度結構化的方式,适用于工業,卻不适用于教育。

人與機器很大的一點不同,就是在遇到難題時除了專注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正是這種奇思妙想,時常會迸發出無與倫比的能量,引導出一系列偉大的發現。

孩子小時候注意力不集中,大可不必過于焦慮,沒準兒創造能力就在期間生根發芽。從課内到課外,按部就班的結構化安排固然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但非結構化的日常也千萬不能銷聲匿迹。

靜待萬物生長的空間與時間,或許正是父母在内卷時代,能帶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小孩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别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1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