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甯簡稱遼,取遼河流域永遠安甯之意而得其名。遼甯省行政建置最早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從燕國置遼東、遼西郡開始,遼甯的建置進入了有史可考的時代。遼甯省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既沿海又沿邊、中國最北端的沿海省份。目前,遼甯省轄14個地級市,副省級城市2個(沈陽、大連)。其中,就沈陽市來說,人口超800萬,是遼甯省人口最多的城市。
一
首先,沈陽,簡稱“沈”,是遼甯省省會,副省級市,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對于沈陽來說,曾經名為“盛京、奉天”,在很多人看來,不管是“盛京”還是“奉天”,名字都是非常霸氣。作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早在三萬年前,沈陽地區在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7000多年前,已經有先民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到了春秋戰國這一曆史階段,燕國在該地區築城,為沈陽建城史之初,距今2600餘年。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剪滅齊楚燕魏趙韓六國,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沈陽地區屬于遼東郡。西漢時期,該地區稱“侯城”,屬漢遼東郡。東漢到三國時期,沈陽地區屬于幽州的範圍内。到了唐朝時期,該地區改稱“沈州”。五代時期,遼朝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移民到此,修築土城,該地區的經濟和人口随之發展和繁榮。宋朝時期,金朝開國皇帝完顔阿骨打攻占該地區,促使沈陽沿用“沈州”之名。公元1296年,元朝重建土城,改沈州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
三
同時,因為該地區處沈水(渾河)之北,按照曆史上的地名命名規律——“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的規律,所以故改沈洲為沈陽。至此之後,沈陽這一名字開始用在地名上,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曆史了。公元1386年,明朝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修建沈陽城牆(磚城)。至此之後,沈陽的地位不斷提升,促使其經濟繁榮,人口增長。明朝末年,後金努爾哈赤占沈陽,之後遷都至盛京(遼甯沈陽)。
四
最後,公元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順治皇帝即位後,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留都。公元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故沈陽又名“奉天”。1923年,沈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1953年,沈陽市為全國直轄市。1954年,沈陽市改為遼甯省轄市。截至2015年,沈陽下轄10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面積達到12948平方公裡,人口約為829.1萬人,為遼甯省人口最多的城市。
文/情懷曆史
情懷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