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唐僧,隻是主人公之一。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曆經千難萬險,最終到達西天樂土,為大唐求取真經。
小說旨在描述西行路上光怪陸離的見聞,以及神魔仙妖移山填海的大神通,遠遠偏離了現實。曆史上的玄奘法師,的确代表東土大唐前往印度求取真經,但他的身邊并沒有三個法力高強的護法高徒,所經曆的險阻均是一個人面對的。
玄奘高僧在史學界和佛學界的地位非常高,《西遊記》這部小說在文學界同樣卓著,所以現代人經常會将小說裡的唐僧與現實中的玄奘混為一談。實際上,《西遊記》雖然借鑒了玄奘西行的曆史,但書中描述的唐僧已經與原型大為迥異,很多都是作者憑空想象出來的。
玄奘的确在路上收了一些徒弟,但他們卻沒有悟空、八戒、悟淨的通天本事。至于“女兒國”之類的香豔奇遇,更是無稽之談。玄奘的西行之路,沒有旖旎的愛情,沒有鬥戰的激情,隻有萬裡黃沙和孤寂星辰。
《西遊記》賦予了玄奘一段頗為玄幻的出身——金蟬子轉世(暗喻金蟬脫殼的典故)。與佛祖論及佛理時,因理念不合而托生于陳家。這種套路,在當今的玄幻小說中被頻繁運用,無非是為了追求所謂“大道”或“超脫”而展開的一段人生旅程。
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邪之徒謀害,以至于出生未久的唐僧險些命喪于此。其母為了保住兒子的性命,不得不将他放在木盆中,讓孩子順江漂流,聽天由命。這種橋段,在古今中外的傳說裡更是常見,如日本的桃太郎等。陳家的小娃娃在漂泊到金山寺時,被高僧法明救起,獲得了“江流”這個乳名。
後來的唐僧,便生活在寺院之中。受到僧人們的耳濡目染,江流深谙佛理,成年後剃度為僧,法号玄奘。唐僧在轉世之後兜了一個小圈子,雖落塵世卻仍在佛門清淨之地,成年後亦出家成為比丘,沒有沾染凡塵。這一切,都是在為玄奘的高潔品質做鋪墊。或許作者吳承恩認為,若讓玄奘這樣的高僧沾染太多紅塵,半路出家,便不适合來當主角了。
真正的玄奘生于何時何地,始終是史學界的未解之謎。因為說法不一,沒有學者能拿出詳實的證據,所以我們便不過多讨論。總而言之,玄奘在史料中出現時,便已是僧人玄奘。他出家之前經曆了什麼,亦不得而知。有文獻提到了一些玄奘出世時的異象,不過想來也是為了粉飾玄奘高僧的身份所編造出來的傳說。
在這裡,筆者并沒有貶低玄奘的意思。在筆者看來,玄奘的不凡,在于其品行的堅韌和對佛教做出的貢獻,傳說之言切莫輕信。《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裡說起,玄奘大師降臨人世時,他的母親夢到一位身穿白衣的僧人。僧人恭恭敬敬地向母親辭行,對其說道:“為了求法,所以才西行。”夢醒之後,玄奘的母親便分娩了。這位白衣僧人,便是後來的玄奘法師。
這段傳說,頗有“穿越”的味道,但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稱,玄奘的母親生他時年事已高,他的父母都已年過半百。晚年得子是人生一大樂事,所以老兩口對這個孩子格外疼愛。玄奘天賦異禀,記憶力超群,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不過,他卻沒有将精力用在功名上,而是緻力于研習佛教經典。
那麼,玄奘為什麼會皈依佛教呢?
按照小說的說法,這一切都是宿命使然。但用命運來解釋曆史,未免有些不負責任。比起宿命,筆者更願意相信《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說法,這兩部經典,都将玄奘出家的動機解釋為玄奘對佛理的崇信。
當然,學界還流傳着其他說法。例如,《續高僧傳·唐京師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中就提到玄奘“少罹窮酷”,小時候玄奘的家庭條件非常窮困。結合當時佛教在中國的地位來看,亦有可能是其父母為了讓孩子生存下來所以才将其送入僧院的。
依據《續高僧傳》的說法,玄奘的出身本來不錯,他的父母也都是顯貴人士。玄奘的父親陳惠乃一縣之長,其母又是洛州長史的女兒。玄奘是陳家的第四個孩子,但他的母親在玄奘五歲那年便染病離世了。
玄奘八歲那年,家中再次遭逢變故,年邁的父親辭官歸鄉,以至于陳家落魄。一個退休的縣令,是很難養活四個半大小子的。為了讓孩子們生活下去,陳惠隻能将兒子送往寺廟。最先被送走的,是玄奘的二哥長捷法師。
長捷法師住在淨土寺,玄奘平日裡經常去找二哥研究佛法,自此對佛教産生濃厚的興趣。在玄奘十三歲那年,他也像哥哥一樣遁入空門。成年之後的玄奘,雲遊四海,造訪名僧,先後向道深、慧休等禅師學習佛理,修行日深。
那麼,玄奘法師為何要去遙遠的西方求取真經呢?為什麼當時沒有其他高僧完成這項重任呢?
對此,小說是這麼描述的:當時觀世音菩薩在玄奘舉行水陸法會時,詢問他是否通曉大乘佛法。玄奘坦誠地告訴觀世音菩薩,自己修持的是小乘佛法,當時的東土還沒有大乘佛法。對佛理感到好奇的玄奘,向觀世音菩薩請教了大乘佛法,有所頓悟。借着這個機會,觀世音菩薩點化玄奘,指引他前往西天極樂之地求取大乘真經。于是,已在全國享譽盛望的玄奘法師辭别了太宗李世民,走上了一條漫長的求經之路。
然而,實際情況卻不像小說中描述的那般神奇。在玄奘之前,就已有比丘前往西方印度求取佛經,而且還求取了不止一次。若非如此,“小乘佛法”的那些經典又是如何傳入中土的呢?在玄奘生活的年代,當時就有許多僧人西行歸來後寫下遊記,如東晉僧人法顯寫的《佛國記》,就是一部取經的經典。玄奘讀完了這些遊記之後,對佛國心生神往,堅定了去取經的決心。除此之外,玄奘在多年的修持中發現,中原的佛教領域對同一部經典的诠釋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些歧義始終沒有辦法統一。倘若這樣發展下去,難免會有僧人誤入歧途。玄奘認為,應該去西域學習最原汁原味的佛經,這樣才能解決中土佛教發展中的隐患。
武德年間,玄奘在長安拜訪了從印度來得比丘波羅頗密多羅。這位高僧曾與那爛陀寺出家,在佛學界有極高的聲譽。當時并沒有佛學專業的學府,放到現在來看,那爛陀寺就相當于佛學專業的一流大學。從這裡走出來的僧人波羅頗密多羅,通曉大乘佛法、小乘佛法,能夠記誦經典十萬頌。玄奘虛心請教了這位高僧,意識到印度才是修習佛理的聖地,于是,便更加堅定了西行的決心。
《西遊記》這本小說裡的唐僧遭遇了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師父被妖怪抓走了”幾乎成了八戒和悟淨的口頭禅。在玄奘出發的這段路上,因為在大唐境内,所以前路倒也平安順暢。況且,玄奘是唐太宗親自任命的禦弟,有了這層身份的玄奘隻需亮出通關文牒,就能在大唐境内暢行。然而,現實中唐僧遇到第一層阻礙便來自朝廷,給他帶來麻煩的正是這通關文牒。
唐朝初期,國家面臨的外患還比較嚴重。為了避免因跨境而引發的惡性事件,所以朝廷禁止任何百姓出境。貞觀元年,玄奘幾次來到朝廷,向唐太宗申請“過所”(通關文牒),希望能得到這份出境護照。然而,唐太宗并未批準,身為皇帝的他不知道玄奘的宏圖偉業,也不會為了玄奘一人破例。
朝廷的阻撓,并沒有影響玄奘的決心。
此後,玄奘便尋找時機西行。按照當時的規定,偷渡是一種相當嚴峻的事。玄奘沒有官方批準的“過所”,所以不可能用正常的方式通過關隘。事實上,在沒有拿到通關文牒之前,玄奘甚至沒有辦法離開長安。
貞觀三年,長安遭逢大災,朝廷臨時允許百姓自謀生路,玄奘終于找到了出境的契機。他僞裝自己的形象,混入災民之中,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混過關隘。隻不過,玄奘僅跨越了第一層關隘,離開了長安。
玄奘來到涼州時,在這裡耽擱了一個多月。因為這裡的僧衆太過熱情,玄奘便為僧人們現身說法。涼州是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沖,亦是玄奘出關的必經之路。隻不過,當時大唐與東突厥的外交關系比較緊張,涼州都督已下令封鎖邊關,禁止任何人西行。
玄奘剛剛踏上西行之路,可他還沒有出國,便遇到了重重阻撓。玄奘是如何順利出關,抵達西方佛教聖地呢?法師一路上又會遇到哪些見聞呢?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參考資料:
【《西遊記》、《大唐西域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