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賀知章回鄉偶書第二句講解

賀知章回鄉偶書第二句講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1 09:56:32

前言

前幾天看到了一個問題:賀知章《回鄉偶書》是古絕還是律絕?

之所以有這個疑問,是因為很多人認為賀知章《回鄉偶書》不押韻,“衰”字出律,甚至因此把這首詩認為是古絕句,其實是個大大的誤解。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首先要說的是,《回鄉偶書》二首都是唐朝七絕中的一流佳作。至于是古絕還是律絕, 并不影響這兩首詩的美譽。

很多人因為“衰”這個韻腳,判定《回鄉偶書》不是律絕,其實是個誤解。這一首确實不是古絕句。

檢查一首絕句是近體(格律詩)還是古體(非格律詩),有三個标準,我們一步步檢查一下。

賀知章回鄉偶書第二句講解(賀知章回鄉偶書押韻有問題)1

​一、是不是都用律句

格律詩很嚴格,有一句不是律句,就不算格律詩。很明顯,《回鄉偶書其一》四句都是标準的律句,符合近體詩的要求:

少小離家老大回,仄仄平平仄仄平,

鄉音無改鬓毛衰。平平平仄仄平平。

兒童相見不相識,平平平仄仄平仄,

笑問客從何處來。仄仄仄平平仄平。

笑問客從何處來,仄仄仄平平仄平。本句救孤平,順便救出句的半拗體(救:不。)

從句式上來說,四句都是格律詩的标準句式,包括救孤平的最後一句,也是唐詩中的常見律句。

賀知章回鄉偶書第二句講解(賀知章回鄉偶書押韻有問題)2

二、是否失粘

格律詩在齊梁以後就很盛行了,但是一直到盛唐時,還有不少詩中有失粘的現象。唐高宗時,科舉中有了格律詩的考試科目,是不允許失粘的。

所以從這一方面說,失粘的詩,嚴格來說不算标準的格律詩。

我們看看這首詩是否失粘?

鄉【音】無改鬓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

第二句的第2字,和第2句的第二字是不是平仄相同,是判斷失粘與否的标準。這首詩中,“音、童”二字都是平聲,可見也沒有問題。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第二首,有失粘的毛病,這個後面會說到。下面我們看看最有争議的押韻問題。

賀知章回鄉偶書第二句講解(賀知章回鄉偶書押韻有問題)3

三、衰,作為韻腳不是古絕句,是根本不押韻

律絕(四句的近體詩)要求同一個韻部作韻腳,隻有第一句押韻時,可以放寬到鄰韻,我們看看這首詩的押韻:

少小離家老大回,【回:十灰】

鄉音無改鬓毛衰。【衰:四支】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來:十灰】

雖然我們用的是宋朝的平水韻,但是在唐韻中,灰韻與支韻也不能通押,甚至也不是鄰韻。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中,他列出的常用鄰韻中,“支、微、齊”為一類;“佳、灰”為一類。

可見,根據王力先生的研究與統計,【支】韻和【灰】韻不是鄰韻,這種通押連古絕句也算不上,就是押錯韻了。

從唐高宗開始科舉考格律詩,到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賀知章中乙未科狀元,賀知章不知道這個“衰”字不押韻嗎?

賀知章回鄉偶書第二句講解(賀知章回鄉偶書押韻有問題)4

四、“衰”字,原來被人調包了

關于賀知章的這個“衰”字不押韻,其實明朝人就注意到了:

知章回鄉詩雲: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難改面皮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今本俱作鬢毛衰,非唐韻矣!近覩侯鯖録,始知是面皮䰄,䰄多鬚也。《徐氏筆精》

這一段話出自明朝的《徐氏筆精》,作者叫做徐〈火勃〉,〈火勃〉這個字電腦打不出來。

徐氏認為這首詩原本不是“衰”,而是“䰄”,押的是唐韻。後來的版本不知道為什麼換成了不押韻的“衰”。

賀知章回鄉偶書第二句講解(賀知章回鄉偶書押韻有問題)5

作者并不是随便猜測的,我們在宋朝詩人趙令畤的《侯鯖錄》中可以看到這首詩的本來面目:

幼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面毛䰄sāi。兒童相見不相識,卻問客從何處來。

這首詩有好幾個字與今天的版本不同,與徐氏的版本也有區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第二句的韻腳不是“衰”而是“䰄”。

按照者《徐氏筆精》的解釋,賀知章原詩用“䰄sāi”,當然是押韻的。“䰄sāi”,《康熙字典》中的解釋是:

【集韻】【韻會】【正韻】桑才切,音鰓 sāi。【玉篇】小髮。【增韻】䯱䰄,多須也。或作思。

又【正韻】相咨切,音私。義同。

宋 朝詩僧釋文珦有《邊思》詩雲:

少年為遠戍,兩鬓已䰄䰄 sāi。百戰功誰賞,空閨信不來。

鄉關成夢境,邊月是愁媒。聽徹胡笳曲,寒聲轉更哀。

另,趙令畤是宋太祖第四子岐王趙德芳的玄孫,也是蘇轼的好友。趙令畤字景贶,蘇轼為之改成字德麟,自号聊複翁。

賀知章回鄉偶書第二句講解(賀知章回鄉偶書押韻有問題)6

五、《回鄉偶書》第二首是折腰體七絕

上面簡單介紹過失粘,南北朝後期的格律詩中,失粘的現象特别多。例如庾信的《王昭君》是一首五言排律:

拭啼辭戚裡,回顧望昭陽。鏡失菱花影,钗除卻月梁。

圍腰無一尺,垂【淚】有千行。綠【衫】承馬汗,紅袖拂秋霜。

别曲真多恨,哀弦須更張。

這首詩在第七句失粘:【淚】、【衫】,假如去掉七八兩句,從格律上說,這是一首标準的五言律詩。

即使在盛唐,這種失粘依然存在,比較有名的七律是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可以看出,有兩處失粘: 去 、 宮 ; 代 、 山 。

賀知章回鄉偶書第二句講解(賀知章回鄉偶書押韻有問題)7

有名的失粘七絕,如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鹂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第二句與第三句失粘:有、潮,一個仄聲,一個平聲。

賀知章《回鄉偶書 》的第二首,和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是同樣的問題:

離别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銷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第二句與第三句的第2字平仄不同:來、有。這中失粘的律詩,被稱為折腰體。宋朝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特别提到過:

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絕句折腰,例如賀知章和韋應物的這兩首絕句。八句折腰,就是李白《登金陵鳳凰台》這種折腰的七律。像庾信的《王昭君》,就是篇幅更長的折腰體五言排律了。

相對來說,這種折腰體,比起崔颢的《黃鶴樓》這種半古半律的”七律“,已經規矩多了。

賀知章回鄉偶書第二句講解(賀知章回鄉偶書押韻有問題)8

結束語

在我們熟悉的《唐詩三百首》中,折腰的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被歸類為七律,連出律甚多的崔颢《黃鶴樓》也被歸為七律,嚴羽甚至說《黃鶴樓 》是”唐人七律第一。“

可見古人的标準有時候也挺寬松,不過這種詩,在科舉中是不符合規定的。現代人也沒有必要在這上面産生争議,是不是有那麼重要嗎?

至于賀知章的 《回鄉偶書其一》,也被收錄入《唐詩三百首》,用的就是”衰“字。

從古人的分析可見,我們誤解了賀知章,這首詩原本是押韻的,但是這個“䰄”字用的太少,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人,把“䰄sāi”換成了“衰”。

@老街味道

讀詩作詩 怎樣掌握平水韻的規律?

九萬裡風鵬正舉,李清照罕見的豪放詞,寫的是嶽飛嶽鵬舉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