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傳媒轉型升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莎 報道,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讀者傳媒轉型升級?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莎 報道
秋意漸濃,回顧讀者傳媒一路曆程,蕭瑟不僅藏在風中。
近日,讀者傳媒發布2021年第三季度報告。據财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讀者傳媒實現營業收入7.82億元,同比增長17.4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6397.29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17%。其中,今年第三季度,讀者傳媒主營收入3.29億元,同比增長13.12%;歸母淨利潤3596.33萬元,同比上升17.31%。
盡管三季度營收與淨利潤雙雙增長,但在不少人看來,這份來自“夕陽紅”産業公司的成績單仍舊隻能遠觀不夠心動。截至周五,讀者傳媒報收4.80元/股,總市值為27.6億元。根據億牛網企業曆史市值數據計算,上市六年至今,讀者傳媒總市值已縮水超150億元。
《讀者》陪伴了幾代人,那曾經龐大的讀者群體,如今都去哪兒了?
讀者傳媒曾表示,“讀者”品牌是公司發展的根基。據企業資料,其雖創辦報刊13種,但核心産品仍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标志性期刊——《讀者》雜志,它是“在西部欠發達地區開出的一朵鮮豔花朵”,清香彌遠,輻射南北。
1981年4月,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的胡亞權和鄭元緒等人聯手創辦了《讀者文摘》(1993年以前稱《讀者文摘》,後更名為《讀者》)。面世當年,《讀者文摘》總印刊數即達9萬份;到1983年,該文摘總印刊數突破90萬份。
2006年,對《讀者》來說是陽光燦爛的一年。當年該雜志月平均發行量達898萬冊,不僅是中國排名第一的期刊,也位居亞洲首位。三年之後,《讀者》進行股份制改革,主體公司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和甘肅國有投資公司等單位,共同成立讀者傳媒集團,其中讀者出版集團持股比例達到80%,擁有公司的實際控制權。
2014年末,《讀者》雜志發行量累計超過16億冊。但此時的《讀者》受到來自互聯網新閱讀、新文娛模式的沖擊,銷售收入增速已逐步放緩,銷量甚至開始下滑。據招股書披露,讀者傳媒2012-2014年期刊年銷售額穩定在2億元左右,其中《讀者》的銷售額分别為1.91億元、1.88億元和1.73億元。
雖然核心業務銷售額持續下降,但讀者傳媒還有另一大招——教材教輔業務,這部分也是讀者傳媒業務的營收主力。據招股書顯示,2012-2014年,讀者傳媒的教材教輔業務實現收入分别為2.38億元、2.59 億元和2.43億元,基本保持穩定。
或是出于對自身業績的自信與成為“中國期刊第一股”的野心,讀者傳媒計劃沖擊IPO。2015年5月,讀者傳媒更新招股書内容。據招股書顯示,該次發行不超過6000萬股,發行後總股本不超過2.4億股,拟募集資金5億元,上交所為登陸地點。不過,同年7月4日晚間,上交所公布了讀者傳媒等10家公司暫緩發行的公告。公告顯示,因當時市場波動較大,出于審慎考慮,發行人暫緩後續發行工作。
終于,在5個月後,2015年12月10日,讀者傳媒正式登陸資本市場。根據公告,讀者傳媒首次公開發行新股6000萬股,發行價9.77元/股,募集資金5.86億元,發行市盈率19.85倍。除去保薦及承銷費等相關發行費用8225.5萬元,實際募集資金淨額為5.04億元。
成功實現“中國期刊第一股”之夢的讀者傳媒,一時風光無限。2015年底,公司上市之初,讀者傳媒股價連續迎來16個漲停;2016年1月7日,其股價最高漲至78.5元/股。此時的讀者傳媒如同《讀者》雜志,就像一朵“在西部欠發達地區開出的鮮豔花朵”,盛放到極緻。
可惜,花無百日紅。上市不久後,讀者傳媒的營收便出現大幅下滑。
據2015年業績顯示,讀者傳媒營收8.25億元,較2013年減少5.39%。随後,2016-2018年,其營收分别為7.51億元、7.9億元、7.61億元,再未達到2015年上市時的數值。
與此同時,據招股書與财報顯示,自2013年起,讀者傳媒的淨利潤連續五年下滑。2013年時,讀者傳媒實現淨利潤1.62億元,之後持續下滑,至2018年已低至0.40億元,五年間縮水75.31%。
部分營收、淨利的下滑或與早先決策有關。依照招股書,讀者傳媒為上市募集的5億資金中,一半以上會用于期刊出版,近四分之一用于數字出版項目。然而根據财報,2012-2014年,期刊營收占比為35.73%、30.72%、33.72%,在期刊營收占比呈波動下降趨勢的情況下,過多的資金投入,反而增加成本、渠道、庫存等方面壓力,拖累營收。果然,随後2016-2018年的業績情況似乎也驗證了這個猜想。
嗅覺靈敏的資本市場,已迅即作出反應。讀者傳媒股價自2015年業績披露後開始連連下跌,2017年年中時,讀者傳媒股價隻剩20多元每股,相比之前最高時股價市值足足蒸發了三分之二。
就像給泡面品牌帶來最大沖擊的不是來自另一家泡面的競争,而是外賣平台的出現;給《讀者》帶來最強烈沖擊的不是《意林》《格林》《青年文摘》等雜志的競争,而是互聯網新媒體的到來。
就在讀者傳媒為業績倒退所困的那幾年,國内移動互聯網上的新媒體業态卻逐漸豐富,電子閱讀、短視頻APP等新形式、新産品紮堆出現,形成井噴之勢,沖擊了傳統紙媒市場,加速了像讀者傳媒這樣企業的衰落。
2015年8月,掌閱第一代iReader電子書閱讀器上市;2016年5月,掌閱發布第二代iReader電子書閱讀器iReader plus;2017年11月,大屏墨水瓶旗艦機iReader Ocean發布;2018年4月,第二代純平電子書閱讀器iReader T6發布。持續不斷的産品更新從某種角度體現了電子書閱讀蘊含的巨大市場。
2015年8月,微信讀書上線,加入電子閱讀市場競争之中。與其他同類型産品相比,微信讀書的最大優勢在于微信關系鍊,便于讀者們分享與交流,在社交方面有突出貢獻,因此主打閱讀社交。據易觀千帆數據,截至2018年8月,微信讀書的月活達到了672.7萬。
2012年11月,快手從一個工具應用轉型為短視頻APP,随智能手機、平闆電腦等的普及,加上移動流量成本的下降,快手短視頻在2015年後迎來市場爆發;2017年11月,快手日活超過1億,注冊用戶數超過7億。
2016年9月,抖音上線。不過此時的APP仍在打磨之中,直到2017年春節後,抖音才大量置入資源運營;2018年春節,抖音日活躍用戶數由4000萬不到升至近7000萬;同年6月,抖音日活用戶突破1.5億,月活用戶超過3億。
當下越來越多用戶投入到數字閱讀、手機娛樂APP等的懷抱。在同等休閑娛樂時長條件下,人們讀書看雜志的時間被大大擠壓縮減,碎片化時間也大部分貢獻給互聯網新媒體平台,在海量閱讀信息裡遨遊,大多數人的閱讀紙質書刊需求不斷減弱。傳統紙媒大為受挫,需求端逐漸萎縮。
曾幾何時,大街上随處可見一個個擺滿報紙期刊書畫冊的報刊亭,如今卻因紙媒行業行情低迷、城市管理等原因難得一見。廣州一報刊亭老闆對記者表示,“如果不是身體不好不能幹重活兒,我也不會租這個報刊亭。東西越來越不好賣了,還都漲價。像這份報紙(《廣州日報》),以前一塊錢1份,我一天能賣百十來份,現在升到兩塊錢1份,一天隻能賣20份左右。這本《讀者》我記得我是2019年冬天漲的,現在要9塊錢1本了。”
的确,不僅有來自互聯網新媒體的沖擊,原材料成本上漲也讓傳統紙媒倍感壓力。2018年6月27日,讀者傳媒發布公告,稱自2018年第15期起(2018年7月15日上市),《讀者》《讀者》(校園版)雜志提價3元,定價變為9元/冊。
據讀者傳媒公告顯示,漲價是受紙張等原材料大幅漲價和印制成本提高的影響,成本大幅增加所緻。據央視《經濟信息聯播》報道,2018年5月,成品紙市場掀起一股漲價潮,從5月1-4日,全國有32家紙廠宣布漲價,各紙種漲價幅度在每噸100-300元不等。
不過,除卻成本上漲,提價也不排除公司出于改善公司業績的迫切目的。根據财報,2013-2017年以來,讀者傳媒負債總額持續增加,淨利潤逐年下降,加上互聯網新媒體與之争奪讀者群體,公司經營步履維艱。2018年7月提價後,根據2018年第三季度财報,讀者傳媒總營收1.79億元,環比增長1.04%;淨利潤1639.05萬元,環比增長30.91%。由此來看,漲價措施在此階段确實有效遏住了讀者傳媒業績繼續下行态勢,并彌補了部分讀者流失後的份額。
在此基礎上,讀者傳媒開始加強在新媒體及媒體融合方面持續探索。2018年,“讀者”微信平台用戶數達460萬,同比上漲32%;數字版《讀者》月均發行161萬冊,同比增長21.8%。2019年,《讀者》雜志入駐“學習強國”平台,訂閱量達2500萬;“讀者”喜馬拉雅平台訂閱号目前累計收聽量6.4億次,位居人文曆史榜第1名;“讀者”微信公衆号粉絲淨增長60萬,粉絲數達540萬;“讀者原創版”微信公衆号粉絲超34萬人。
此外,公司先後拓展出“讀者讀書會”“讀者-新語文”“讀者電台”和“讀者蜂巢”APP等音視頻項目,“讀者蜂巢”APP,注冊用戶和付費用戶快速增加,已實現知識付費收入。2020年,“讀者”微信公衆号實現粉絲總數達601萬;7月末開設“讀者”抖音号,至今積累粉絲超50萬。
讀者傳媒業績得到提振。根據财報,讀者傳媒2018-2020年營收分别為7.61億元、9.72億元、10.84億元,環比增長明顯,營收穩健提高;淨利潤分别為4043.03萬元、6254.53萬元、7492.12萬元,結束了淨利連續五年的下滑态勢。
2020年11月,讀者傳媒提出,到2025年要實現資産總額達到40億元、營業收入達到20億元的目标,這大概是2020年資産總額與營收的兩倍。而據2021年三季報,期内資産總額同比增7.79%,達22.8億元;營收同比增17.47%,為7.82億元。今年是讀者傳媒“五年計劃”的第一年,照目前數據來看,差距仍然較大。
作為傳統紙媒,當下的讀者傳媒不僅要努力保證傳統業務穩定增長,維護線下出版、發行市場穩定,又要加強探索互聯網新媒體,強化線上營銷能力,才能确保不被時代落下。昔日意氣風發的“中國期刊第一股”,此刻也到了埋頭苦幹的時候,能否看到《讀者》再現輝煌,讀者也在期待。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