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最想告訴大家的是:
女孩也可以成為任何人!
作者:付玉梅
因為這個意大利女航天員,“中國式浪漫”火上了太空!
12日,正在國際空間站上執行任務的薩曼莎·克裡斯托福雷蒂發布了一組太空攝影作品。據推測,這是她在“路過”中國上空時拍的照片。
景色之美是其次,讓人驚喜的是,她配上了一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古文——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沒錯,就是中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所著《蘭亭集序》中的名句。
“王羲之當年在蘭亭時,絕不會想到人類有一天真的會在太空經過,去‘俯察’宇宙,但這不妨礙他的精神所能到達的層面。而且,這種精神不僅是在那個時代、在中國引起共鳴,更是超越了時代、超越了民族,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有傳播力、有創造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央民族大學曆史系教授蒙曼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時表示。
網友看到後紛紛點贊,一邊感慨中國文化的生命力,一邊驚歎這外國宇航員的中文造詣之深。
事實上,薩曼莎與中國頗有緣分。早在2017年,她曾到訪中國航天員訓練基地,當時她的中文就已非常流利。
她懂“中國式浪漫”,還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個極緻浪漫的人。她在所著的《成為一顆星》一書中稱,“地球是一位身着晚禮服的優雅女士”。
她的故事裡寫滿了浪漫與有趣,也寫滿了冒險與艱辛。
女孩、學霸、宇航員
薩曼莎擁有一個以自己為原型的芭比娃娃形象:褐色短發、身穿太空服,還有她标志性的、具有親和力的笑容。
在幾乎所有公開照片裡,她都是笑着的。哪怕處于失重的狀态下,她的嘴角都始終上揚着。
在這看似溫和的外表下,早早就埋下一顆狂野的冒險之心。
1977年,薩曼莎出生于米蘭。4歲時,她在電視上看到“哥倫比亞号”航天飛機發射,第一次知道“太空”。
她的童年在一個依山而建的城鎮度過。還是小女孩的她有一個“隐秘”的愛好:在繁星閃爍的夜裡,獨自探索森林。
她總覺得有某種東西在吸引着她,就在那片夜空裡,卻說不上來。17歲時,她看了一部叫《星際迷航》的科幻作品。看到片中的女性艦長,她恍然大悟:她想去太空,像她們一樣,去探索未知的宇宙。
對每個想要成為宇航員的人來說,一生或許隻有一次機會。薩曼莎不敢浪費一絲時間,她說:“我的夢想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迫使我投入所有精力。”
2001年,她從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畢業,專攻航空航天推進和輕質結構。同年,她以排名第一的成績考入意大利空軍學院,當了四年班長。
她後來透露,自己之所以拼了命地想成為一個擁有資質的飛行員,是因為那是通往太空的“捷徑”,尤其是對一名女性而言。
光是這些還不夠,她活成别人眼中妥妥的“學霸”。2004年,她獲得那不勒斯費德裡科二世大學政治科學學士學位,2005年又獲該校的航空科學碩士學位。
事實上,她一直覺得自己很“冒險”,“如何全身心平衡兩項繁重的任務,而不搞砸另一個呢?”
但她咬牙堅持着,沒有停下來。她前往美國的謝潑德空軍基地參加訓練,直到2006年回到意大利,成為一名飛行員,開的是轟炸機。她起碼駕駛過六種軍用飛機,飛行時間超過 500 小時。
準備多年,她終于叩開了夢想的大門。
2009年,她被歐洲航天局從8500名候選人中選出,成為意大利首位女宇航員。
事實上,在得知消息之前,她幾乎已經不抱任何希望。“這場宇航員選拔已經持續了一年多,另外九個歐洲年輕人懷着同樣的焦慮,像我一樣等待着。”
在一個深夜裡,她坐在嘎吱作響的床上,收到了那封期盼已久的郵件。她是那個幸運兒,确認了。
和想象中的不一樣,她沒有雀躍、沒有大笑、也沒有哭泣。“整個宇宙都靜止了,對我報以善意的微笑。”
臨睡前,她望向窗外的那一小片夜空,仿佛看到當年那個仰望星空的小女孩。“我難以想象,有一天,身處國際空間站,我也将成為天上一個閃亮的小點兒。”
·薩曼莎(資料圖)。
從“太空新手”到“網紅”
“我會離開地球一段時間,将于2015年5月返回。”
2014年11月24日,所有給薩曼莎發郵件祝賀的人都收到了這個自動回複。
此時的她正在“聯盟号”裡,即将開啟首次國際空間站“出差”之旅。
作為一個“太空新手”,她從容應對了此前漫長、枯燥、高強度的訓練過程,卻在出發那一刻止不住緊張。
“聯盟号”發射後,就連聽到同伴說了“百分百成功”,她也沒松下那口氣。她隻記得飛船外一片漆黑,一種絕對的黑。
讓她沒想到的是,兩位同伴把“第一個走出飛船”的名額讓給了她。“我從我們小小飛船的狹窄空間鑽出去,這仿佛是重生,為即将發生的一切提供動力。”
她很快适應了太空生活,除了執行任務以外,還“玩”得很開心。
她做起了“太空咖啡師”,成為第一個在國際空間站使用濃縮咖啡機沖泡咖啡的人,還特意用上專門為失重而研發的杯子,“用跟地球一樣的姿勢喝咖啡”。
“太空生活充滿了各種小樂趣,比如你可以在半空翻筋鬥,還可以從穹頂艙眺望壯麗的景色。每天都有新鮮的東西。”
因為返程時間調整,她還意外地創下了紀錄:她在太空停留了200天,成為當時女性宇航員連續停留太空時間最長的人。
在結束這趟太空之旅後,她深知難再有這樣的機會,便将見聞經曆寫成了書。
·薩曼莎著作的中文譯本。
沒想到在7年後,她再次啟程。
今年4月,她又去太空執行任務。褪去新人時期的青澀緊張,她變得更“會玩”了。
一到太空,她就盯上了短視頻平台,發布了第一條在國際空間站拍攝的視頻。她在創建賬号時寫道:“跟着我大膽地去别的玩家沒有去過的地方吧!”
“别的玩家”自然是很難做到,畢竟,能有幾人像她一樣在太空更新呢!
很快,她就成為了一個“太空網紅”。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她“把短視頻玩出了新高度”。
·薩曼莎(左)在太空生活的記錄。
比如,她發布了一段處在失重狀态下的毛巾的視頻。這是為了緻敬科幻片《銀河系漫遊指南》中帶着自己的毛巾逃離地球的主人公。該視頻收獲超1700萬次的浏覽量。
·薩曼莎的“擰毛巾”視頻。
但如果你以為她隻顧着“玩”,就大錯特錯。她不停地在創造紀錄。
7月下旬,她與一名俄羅斯宇航員耗時約7小時5分鐘為俄羅斯“科學”号實驗艙安裝設備,成為首位實現太空漫步的歐洲女性。
9月14日,她被“官宣”成為國際空間站指揮官,是第一位指揮國際空間站的歐洲女性宇航員。
她成為了自己一直夢想着的那顆星。意大利女孩們将她視為偶像,收藏以她為原型設計的芭比娃娃。她說,自己最想告訴大家的是:女孩也可以成為任何人!
努力學中文的“莎莎”
薩曼莎與中國也有一段故事。
2015年,中歐就載人航天領域合作簽署協議,其中就有航天員訓練合作活動。從此,許多歐洲航天員都開始瘋狂學中文。
為啥?因為他們想去中國天宮空間站,而天宮空間站完全由我國獨立建設,無論是顯示界面還是空間站的标識系統均采用了漢字。
·中國空間站操作界面全中文。
2017年,薩曼莎與同伴一起,來到山東煙台中國航天員海上訓練基地。他們和中國航天員楊利偉、王亞平、葉光富等人,進行了為期17天的中歐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活動。
·薩曼莎(右)在中國參加訓練。
當時,薩曼莎的中文水平驚豔到了在場所有人。
她用中文發表感言,還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字,叫“莎莎”。
她用中文接受媒體采訪:“這是第一個機會。中國航天員和歐洲航天員在中國一起訓練,我們的團隊合作很順利,很好。”
媒體問“莎莎”:“你是否希望未來能夠飛向中國的空間站?”
她果斷回答:“我特别希望!”
·薩曼莎接受中國媒體采訪。
如今,她用《蘭亭集序》續寫了與中國的故事,也與中國網友來了一場隔空互動。
蒙曼表示,薩曼莎所引用的名句恰恰表現了中國人的一種精神。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并不是一個盛世,但像他一樣的文人沒有把關注的目光止于自身、止于時代,而是去“仰觀宇宙、俯察品類”,留下了震撼人心的名作。
“我們現在經常會說一句話叫‘理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王羲之當時不過是處在一個小小的蘭亭,并不是一個多大的空間,但他心裡想的是宇宙、是天地、是萬物,顯示出中國人心中那種蓬勃的精神。我想,薩曼莎也正是被這種人類精神之偉大而觸動。”
13日,外交部發言人毛甯也為薩曼莎點贊。毛甯表示,自古以來,了解和探索宇宙就是人類的夢想。随着科技的進步,“上九天攬月”已經成為現實,探索和和平利用外空也會促進全人類的共同福祉。
“莎莎”,好樣的!
部分資料來源:《成為一顆星:宇航學員日記》、“中國載人航天”微信公衆号、環球網等。
總監制: 呂 鴻
監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淩 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