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二十四節氣 -
夏至
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也是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
今日17時14分将迎來夏至節氣
标志着炎熱的盛夏來臨
意味着高溫的炙烤開始
這幾天北方的朋友們
你感受到“高溫爆表”了嗎?
夏至節氣
天氣氣候有什麼特點?
有哪些傳統習俗?
夏至
氣候
從“夏至”起,經過三個“庚日”,便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氣溫高、濕度大、不時出現雷陣雨,是夏至後的天氣特點。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夏至
三候
中國古代将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夏至
習俗
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
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
過去,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曆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
夏至
飲食
“夏至”時,新麥登場。人們在這一天吃面,既表示“夏至”這天最長,也有慶豐收,嘗新麥之意。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幹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諺,說的是過了“夏至”,白天越來越短,每天做針線活,用的線也一天比一天少。
“夏至”一過,陽盛于外,人體出汗增多,消夏防暑首先要及時補水。可多食苦瓜、芹菜、茼蒿、苦菊等,以利于祛暑益氣、除燥祛濕、生津止渴和增進食欲。同時做好精神保養,宜晚睡早起,适時午休,避免劇烈運動,注意調息靜心,“心靜自然涼”。
今日夏至
你那裡吃什麼樣的“夏至面”?
中國氣象局宣科中心(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綜合:中國氣象報、新華社等
視頻制作: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x中國氣象報社
來源: 中國氣象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