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莊子村的來曆?來源:【渭南日報】渭南日報 記者 楊欣 姚二曼,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闫莊子村的來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來源:【渭南日報】
渭南日報 記者 楊欣 姚二曼
秋雨過後,渭北旱塬上的空氣變得格外清新,天空也格外藍。
“今年6畝金銀花新品種能賣4萬多元,葉子送到村裡的加工廠,一畝還能賣800元左右。”9月21日,記者見到劉慧芳的時候,她正忙着在地裡捋金銀花葉子。71歲的劉慧芳是蒲城縣堯山鎮闫家村村民,種了8畝金銀花,盡管很忙,但是“夏賣花,秋賣葉”獲得的兩次收益讓她樂在心頭。
“自從村裡發展了金銀花産業,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劉慧芳一邊忙活一邊念叨,她從沒想到有一天會過上現在的好日子:村裡蓋了新房,城裡有車有房,自己一個老太太在家門口掙的錢比有些年輕人外出打工掙得還多。
過去:買一袋鹽都要賒賬
“你不知道我們這兒以前有多窮。”回憶起以前的日子,劉慧芳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
渭北旱腰帶上的闫家村,過去是出了名的窮村,土地貧瘠,靠天吃飯,一年隻能種一料小麥。趕上風調雨順,一畝地勉強打四五百斤小麥,遇到幹旱年景,連種子都收不回。
村裡但凡能出去的都外出打工了,劉慧芳丈夫身體不好,不能外出打工。兩口子借錢養了一隻奶羊,奶價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60元。每年快過年的時候,劉慧芳的母親就偷偷塞給她200元。每次接過錢,劉慧芳都哭得渾身顫抖,她知道,這些錢都是老母親一針一線納鞋墊在縣城街頭擺攤掙的錢。有了這些錢,劉慧芳一家總算能過個年。
“窮啊,太窮了,買一袋鹽都要賒賬。”80歲的村民闫彩霞提起以前的日子不停地抹眼淚。
“多虧了顔娃,我們現在日子好得不得了。家裡空調、電視機、冰箱、洗衣機、淨水機……要啥有啥。村裡大部分人都在縣城有房有車,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1歲的村民皇玉林感慨道。
現在:人均純收入2.2萬元
皇玉林口中的“顔娃”是闫家村黨總支書記王春顔。
因為村裡太窮,王春顔17歲的時候就外出打拼。開過店鋪,辦過廠子,正當他在外生意做得紅火時,2010年卻被診斷為肝硬化腹水,醫院下了好幾次病危通知書。快過年了,他出院回村休養。
在村裡休養的這段時間,村民紛紛來看望他,看着村民過的日子,王春顔心裡一酸,這麼多年過去了,村裡還是這麼窮。
“得給村裡找個産業,讓村裡人都富起來。”躺在床上的王春顔開始在心裡琢磨起來。
通過多方打探,王春顔了解到山東一些地方種植金銀花,見效快,效益很好,耐澇耐寒耐貧瘠,一畝地能收入一萬多元,他心動了,執意要去看看。那時候的王春顔渾身水腫,下地都成問題。他隻好叫來老同學幫忙,找來一輛舊面包車,把後排座椅拆了,妻子給上面鋪了厚厚的褥子,讓王春顔躺着,就這樣,一路颠簸趕往山東。
輾轉多地考察後,2011年3月,王春顔花費1.5萬元買回5000株金銀花苗子,種了12畝。3月下旬種下,5月初便開了花,短短兩三個月,一畝地就收入900多元,到了第二年,一畝地收益更是達到了5000多元。這事兒在村裡炸開了鍋,因為村裡很多人種一整年地也收入不了這麼多錢。
王春顔把自己種的金銀花拿到省上檢測,發現其中有效藥理成分之一綠原酸的含量比國家标準還高。“說明我們這裡适合種金銀花,這個産業選對了。”王春顔心裡暗暗歡喜。
在這期間,王春顔的身體逐漸好轉,2012年,他被村民推選為村主任。
“既然村民信任我,那我要努力讓大家腰包鼓起來。金銀花收益這麼好,如果村裡都種上,那大家還愁日子過不好嗎?”王春顔和村幹部開始挨家挨戶鼓勵大家種植金銀花。
做生意他在行,可當村幹部這是頭一遭。“拿着金銀花的苗子,送到鄉親們家門口,也沒人搭理。”王春顔一開始就碰了壁。
“那段時間,我和顔娃見天(方言“每天”的意思)去,半夜12點前沒回過家。”村幹部皇五成告訴記者,那段時間王春顔帶着村上的幹部天天往村民家裡跑,但沒一個人願意種,“在家務農的都是老人,種慣了小麥,沒人懂這新玩意兒咋種,都擔心能不能賣到錢、賠了可咋辦,大家都窮怕了。”
“這可咋辦?”王春顔和村幹部開會商量後決定:免費給大家送苗子。
結果還是沒人種,大家害怕賠錢。王春顔又答應一畝地給大家補貼150元,連補3年。買苗子,給補貼,都是王春顔自掏腰包。2014年,村裡種了300畝金銀花。
“3年後,闫家村種金銀花的村民把錢掙了。2017年,金銀花價格非常好,收成高的村民一畝地賣到了2萬元左右。”皇五成說。
“我老兩口年紀大了,對這不懂,村上幹部剛開始讓種的時候我還不願意。為了讓我家種,顔娃把他地裡的大苗挖了給我種,2017年,一畝半地賣了3萬元,當年就脫了貧。活這麼大年齡了,還沒見過這麼多錢呢,後來家裡又種了6畝新品種金銀花,現在的日子越過越好了。多虧了顔娃,多虧了黨的好政策。”說到這兒,皇玉林眼淚止不住往下流。
這期間,王春顔被選為村黨總支書記,村黨總支下設2個支部,黨員77人,村“兩委”幹部7人。基層班子強了,大家幹事的勁頭更足了。為了做大做強村集體産業,闫家村圍繞“黨建引領促發展”思路,率先在全縣成立“闫家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并通過“黨支部 合作社”“聯合黨委 ”模式,建成金銀花産業扶貧示範園區。2017年,村上又建成金銀花茶加工廠,取得SC許可證,形成了金銀花種植 銷售 深加工的産業鍊。村裡還和一些飲品公司、醫藥公司達成協議,銷售不愁。
如今,闫家村金銀花種植面積達到3700畝,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不到4000元增長到2021年的2.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一無所有到去年的53萬元。
将來:讓所有鄉親活得更體面
村裡富了,村民腰包鼓了,精神還得富起來。村上經過多次開會商議後,決定在村裡搭建“金銀花百姓大舞台”。村上投資10多萬元購買了專業設備,搭建起舞台,并組建了一支由年輕人組成的表演隊伍。2021年5月8日,“金銀花百姓大舞台”的第一場演出拉開了序幕。随着演出活動的不斷開展,“金銀花百姓大舞台”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觀看,來表演的人也越來越多。
沒有表演的時候,舞台也沒閑着。村裡老人們成立了一個自樂班,每到下午,在這裡唱秦腔。王春顔又花了2萬元給老人們置辦了兩套行頭,讓他們盡情地吼起來。
“下一步,村上還要建闫家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資金已經到位了,估計明年這個時候就建好了。”闫家村駐村第一書記韋帥告訴記者,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後,每個大型節日都會有群衆文藝演出,還有農業技術培訓、黨的政策宣講、道德大講堂等多項優質公共文化服務,滿足群衆文化需求。
“我們的王書記,真啊真正好,愛百姓勝過愛自己,發動了群衆金銀花集體經濟一條心……”采訪的時候,73歲的王巧雲和老伴兒趙興長正在排戲。去年老兩口花了一個冬天,改編了一出眉戶戲《大家喜歡》,講述王春顔和村幹部帶領全村人緻富的故事。
“有了這個産業,大家手裡有錢,心中不慌,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們村裡人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顔娃一定要把身體搞好。”王巧雲看着身形有些瘦削的王春顔心疼地說道。
“顔娃過兩天就去醫院做手術了,不讓我給誰說,怕村裡人擔心。”采訪快結束的時候,皇五成眼眶紅紅地告訴記者。
“我有生之年最大願望是讓闫家村的所有父老鄉親都過上好日子,活得更體面。”王春顔挺了挺胸說,闫家村以前很窮,現在有了金銀花産業,村民腰包鼓起來了,但這還不夠,将來要讓大家生活得更體面、更幸福。
本文來自【渭南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