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和傳承廣東省唯一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粵劇藝術,2012年,廣州市政府決定于荔灣老城區建設粵劇藝術博物館。西關在曆史上是粵劇的發祥地,曾是多位粵劇名伶故居所在,這裡也凝聚着嶺南傳統園林的曆史,盛時曾有南漢離宮别苑、清代行商園林的輝煌。而園中唱戲曾是嶺南園林生活中的經典景象。
▼鳥瞰圖,aerial view
粵劇藝術博物館設計方案尊重基地與粵劇文化曆史、嶺南傳統園林的密切關系,設計核心在于從場所精神角度探讨粵劇文化存續的真實的“文化空間”,注重對粵劇藝術及嶺南園林藝術精髓的深入挖掘,在設計中追求與粵劇藝術在精神内涵及園林建築表現上的氣韻相合,将建築實體轉化為園林空間,以求達成嶺南兩大文化标志跨越時空的當代對話。
▼中部園林夜景,night view of the Cantonese Opera Art Museum
▼從荔枝灣湧看粵劇藝術博物館, a view from the Liwan River
時代造園 | Traditional garden in modern times
從現代城市空間的角度看,此方案探索了傳統園林形式與當代城市公共文化生活需求的關系。在廣州高密度舊城中心以傳統園林的營造以增加城市公共空間,園林式布局與原有城市肌理和諧相容,增加傳統園林式博物館的開放性與公衆參與度,打造出廣州舊城中心西關荔灣湧上重要的城市地标。
▼粵劇藝術博物館中心晚沙湖園林景觀,the Wansha Lake in the center
博物館分為南北岸兩個部分,北岸為博物館提供辦公服務配套設施,南岸為博物館主體建築以及園林的主體部分,建築總體布局沿十字軸骨架排布,環繞中心晚沙湖,邊界上的建築采用合院式布局,錯落别院聲歌、普天歎曲、梨園種聲、銮輿載樂、吉慶别館、瓊花暢曲六組院落空間。為應對用地限制,采用 “壓邊”布置的方法,将建築沿基地邊界布置,中間留出盡可能大的中心園林空間。小院之間院院相連又相對獨立,合院中又布置小庭院,形成園林套園林的園中園格局。粵劇藝術博物館功能定位為“展覽、演出、教育、研究、公共參與、世俗生活”六大闆塊,縱軸的西側為展覽和大型演出空間,東側為娛樂、臨時展覽和小型演出空間。功能架構的核心目标為傳承與發展。
▼園林庭院空間,courtyard
▼粵劇藝術博物館與市民生活的連接,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useum and public life
活态傳承 | Living Inheritance
粵劇藝術博物館充分發揚現代技術優勢,立足高遠,弘揚地方傳統工藝,尊重傳統,與時俱進。粵劇藝術博物館融合了嶺南文化生活的精髓,方案以新時代的創新結構形式,融入嶺南傳統三雕(石雕、木雕、磚雕)、兩塑(灰塑、陶塑)、嵌瓷、彩畫等民間傳統手工藝,并結合當代藝術創作,使粵劇藝術博物館不僅成為保護和傳承粵劇這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博物館,更是一座集嶺南傳統文化、藝術、傳統工藝與時代生活于一身的複合型體驗博物館。
▼潮州木雕,Chaozhou wood carving
▼石灣公仔脊,Shiwan pottery sculpture
▼石雕,stone carving
▼純木構建築廣福台以及廣府木雕、磚雕 ,timber construction with Cantonese wood carving and brick carving
▼木包鋼結構建造的廳堂 wood clad steel structure
粵劇藝術博物館設計方案尊重基地環境與廣州老城生活,尊重戲曲發展與嶺南傳統園林的密切關系,沿荔灣湧南、北兩岸布局,傳承嶺南建築、園林風格及文化特色,以文化厚重、再創經典為設計出發點,突顯嶺南園林藝術之精美和粵劇藝術之絢爛,為嶺南傳統營造技藝和粵劇藝術提供活态傳承的空間。
▼園林中的粵劇場景再現,Cantonese Opera in the garden
▼布局及功能空間分布,layout and distribution of functional spaces
▼場地平面圖,site plan
▼粵劇藝術博物館三層空間系統,the three-layer space system
▼北立面圖,north elevation
▼南立面圖,south elevation
▼西立面圖,west elevation
▼東立面圖,east elevation
▼南北向剖面圖,south-north section of south bank
▼東西向剖面圖,east-west section of south bank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