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01
網絡上有這麼一個熱詞,名為“擺爛”。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擺爛,指事情已經無法向好的方向發展,于是就幹脆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而是任由其往壞的方向繼續發展下去,不想幹了。”
擺爛這個詞,在十幾二十年前,沒有出現,而偏偏在近幾年出現了。這說明了什麼呢?是現代人不夠努力呢,還是他們另有苦衷呢?
其實,在内卷到極緻的今天,每個人都已經拼盡全力了。之所以他們有上述的想法,就是因為很多人都累了,不想再參與到更複雜的競争當中了。
從生活中,我們就能看到,有太多的年輕人以及中年人,都出現了“擺爛”的想法。他們要麼沒有結婚生子的心思,要麼沒有繼續奮鬥下去的動力。
這一點,我們隻需要看看“35歲職場定律”以及“5000元城市定律”就明白了。
所謂的35歲職場定律,就是編制外的普通人到了35歲,就被淘汰了。而5000元城市定律,就是大學生到大城市幹活,5000元有三分之一給房租,三分之二用來衣食住行,不倒貼就不錯了。
如此,年輕人和中年人擺爛的情況,就出現了。
02
兒子失業後,我才明白,“迫于無奈”才是現實。
廣州的張先生,他的孩子是211大學畢業的文科生,沒有工科生的技術,也沒有職高學生的一技之長,隻有一張文憑。這,讓張先生特别憂心。
由于孩子學的是商科專業,所以他踏出社會之後,就找了跟商貿有關的工作。幹銷售,他比不過初中生,那他就隻能進公司當行政了,一個月也就4500元。
三個月下來,孩子沒有學到什麼東西,也就日複一日地浪費時間罷了。更不幸的是,由于公司裁員,孩子也在名單當中,隻能失業回家了。
身為父親的張先生,也特别感慨,你在211大學讀了個文科專業,能幹什麼啊,不是幹文員,就是去當銷售,或者考公務員。也就這三條出路了。
當文員,工資低,沒有什麼學習的空間。去當銷售,還不如初中畢業就出來,幹脆别讀大學了。而考公務員,就隻有這條路了。
在權衡利弊之後,張先生就建議孩子考公務員,哪怕他“家裡蹲”,張先生也供得起。
如今的孩子,一直在家複習刷題,一直準備考試,可就是沒有了年輕人的朝氣和志向。每當看到這一幕,張先生都感歎萬分。
03
像張先生的孩子的情況,其實是很常見的。
很多人大學畢業就失業,要麼成為“蹲考族”的一員,要麼在大城市“倒貼打工”,反正也不知道路在何方。
張先生的孩子,命也算不錯了,是廣州的本地人,所以他就算找不到工作,在家成為“蹲考族”,也能夠衣食無憂,住得比較舒服。
可那些非本地的年輕人呢?他們要麼蝸居在小出租屋當中,幹着996的活,領着四五千的工資,面對大城市的消費,基本都要找老家的父母倒貼了。
網絡上有這麼一個段子。
一個北漂的年輕人,稅後工資6000元,花着2000元租房子,水電費、通勤費和吃穿的費用,就達到了3500元,再加上每月幾百元的學習費用,基本要倒貼了。
所以,很多人都感慨,在大城市工作,不僅幫老闆打工,還跟房東打工。這,其實也是很無奈的事兒。試想,當年輕人看透了這些事,那他們不就隻能佛系了嗎?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老家“考公”,或者以考試複習的名義“啃老”。這,成為了大勢所趨。
04
比不孝更可怕的,是被迫無奈“擺爛”。
如今的父母,觀念都變了很多,從以往的“厭惡啃老”,到如今的“接受啃老”。這說明了一點,現實,往往是改變觀念的根源。
有這麼一位一線城市的本地人,他對孩子說了一句話:“就你這一個月三千多的工資,基本是越上班越窮,還要欠債,還不如自己找點事做,也比你在外面幫别人打工強。”
身為父親的他,也知道“工資不高,物價飛漲”成為了現實,所以他才希望孩子可以另謀出路。可是,哪有那麼多的出路可以尋覓呢?
現代的父母和孩子公認的出路,就是“考公考研”。
有太多的孩子,他們選擇考公考研,并非是對這些事感興趣,而是他們知道,不去考公考研,家庭也沒有背景,又能做什麼呢?
于是乎,擺爛的情況出現了,家裡蹲的情況層出不窮了。身為父母,我們都在思考是不是孩子錯了。其實,他們沒有錯,隻是資源不夠,内卷加劇罷了。
當代的父母,已經沒有了養兒防老的想法,隻有孩子活得幸福的希冀。這淳樸的願望,代表了每個家庭最為簡單的期待。可是,依舊很難實現。
文/舒山有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