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
不先将“仁”字意義說明,則儒家思想沒有辦法理解。
自己擁有上天賜予的高尚天性的人,才能成為君子
在中國,儒家思想經曆了兩次進一步的發展。
在東周末的戰國時代和統一王朝的早期階段,儒家思想幾乎沒有被接受。
它并不符合當時的需要。
但在漢代人身上的天性或上天賜予的美德被定義,可以通過研究儒家經典來加以理解。
兩千年來,儒家思想深遠地影響着中國文化。
1孔子思想的重心是“仁”作為一個哲學家、思想家,他推崇仁、義、禮、智、信,認為統治者應當緻力于推動社會和諧、福祉和富強。
儒家認為統治者和百姓都應該接受教育,統治者有義務教育自己的百姓,這樣才能建設一個其樂融融的社會。
孔子思想的重心是“仁”。
它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内容。
“敬老孝悌”是所有社會關系的基礎,存在于君臣、夫妻、長幼等家庭之中。
在曆經13年的颠沛流離之後,孔子落葉歸根,逝于魯國,終年72歲。
孔子終其一生都未能實現他推動政治、社會改革的理想,但門下衆多弟子将他的言行和思想記錄下來,編為《論語》廣為流傳。
2儒家思想的傳播和發展到了西漢時期(公元前206至220年)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正統思想。
但是仍然有争議:鹽鐵論就是一種争論。
儒家猛烈地批評桑弘羊的政策。
有一次桑弘羊的助手從文學的祖師爺孔子下手,猛烈地批評儒家思想。
事實上,禦史們對儒家的批評,幾乎是兩千年來反對儒家思想的共同想法,都認為儒家的理想太高,現實社會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即使是儒家知識分子自己,也達不到儒家的理想。
你認為,儒家的理想真的不切實際嗎?
但是,時至今日,儒家思想仍深深影響着大部分的亞洲國家及海外華人。
儒家思想的尊師重道、孝悌仁義、扶危濟困、除暴安良、虛心求教、助人為樂等内容一直深深地影響着曆代武術家。
中國不存在純粹的武将,也不存在純粹的商人,“儒将”和“儒商”從此出現了。
文學家大都也是儒家的知識分子,讨論問題也常拿儒家的理論做依據。
《史記》是曆經二千餘年為人所公認的中國史學巨著,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閃爍光輝的瑰寶。
儒家思想對這個巨著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與作用。
同時,這部巨著也反映儒家思想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史記》本身看,司馬遷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編史的指導思想,但他又有所選擇,并輸入時代精神。
從《史記》本身考察,有大量例證證明《史記》是以儒家思想為主要依據的。
當然,司馬遷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的已不止是單一的儒家思想,而且某些儒家思想已非原型。
漢初之儒的主要改造者是董仲舒。
他從先秦儒家學派的思想資料庫中經過精心挑選,并雜糅進一些陰陽學派的思想資料而加工改造儒家的思想。
3“仁”成為五常之首|儒家也從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若論中國曆史文化傳統中名氣最大的人物,大概生于春秋晚期的孔子算最突出的一個了。
帝王将相的名氣當然不小,但不曾比得上孔子,因此過去人們尊孔子為“素王”,無冕之王。
然而,公元前5世紀魯國的孔子,充其量隻是個教育家、哲學家、儒家思想學派的先賢,并沒有創造任何文化奇迹或事業功勳。
其人身後的尊榮,也應該說是其來有自的文化史現象。
可能在于孔子思想具有它的曆史價值,是同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和選擇密切相關的。
正所謂“天将以夫子為木铎”,雖然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并未以聖人自居。
但是,儒家學說包含了“道”“天”“禮”“德”一整套教義。
事實上,“道”普遍被認為與道家思想聯系在一起。
然而道的概念在儒家思想形成中扮演關鍵角色。
儒士以其所擁有之“道”獲得權力是有效的,儒士不僅僅對于教化王子公主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于确保皇室下一代成為儒士,而且,受儒家思想教化的帝王必須恪守賦予其職責也有責任。
舉一個例子!
唐朝締造者之一唐太宗曾說過:“得士則常,失人則亂。他甚至寫了一部名為《帝範》的書,系統性地指導其後代遵照儒家準則來妥善地治國。
該書共十二篇,涵蓋了治理帝國的全部重點内容。
但是,在先秦時期。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國社會中關于倫理與政治學說的一種思想文化體系,僅僅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
後來,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因為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中國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
它逐步成為中國影響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學創始人,在對其前傳統文化特别是西周禮樂義化的損益更新中,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範,以“修己安人”的價值取向為追求,創立了儒家學說的思想體系。
總而言之,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五個部分,即“仁、義、禮、智、信”。
仁義禮智信的提出,離不開三位聖賢: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
這“五常”貫穿于中華倫理的發展之中。
那麼,結合起來看,仁就是專屬于世上的人的高尚情懷。
儒家講“仁義禮智信”,是僅次于德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美好的情操。
《說文解字》說:“仁,親也。”人與人相互親切關愛。《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溫良者,仁之本也。
假如儒家思想經不起諸子百家的攻擊、競争、比賽,那也就不成其為儒家思想了。然而,儒家思想最終脫穎而出,成為了一種影響深遠的傳統文化。
一起探讨儒家思想的來龍去脈!歡迎關注我!
作者|龔柳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