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前面,我們探讨了表示顔色的一些字如赤、紅、朱是怎麼來的。現在,我們一起探讨探讨顔字和色字的來曆。
一、顔字的來曆
顔,形聲兼會意字,繁體寫作顔或顏,讀作yán。甲骨文尚未發現此字,西周九年衛鼎金文字形是上中下結構:上為文字,中間為廠字,下為面字的簡筆。戰國時期楚系簡帛,簡筆的面字增加了人體形象,演變為頁字。《說文解字》篆文改上下結構為左右結構,隸變後,楷書寫作顏,後省為顔,簡化為顔。本義面部表情。
顔字演變(《字源》)
《說文解字》:“顔,眉目之間也。”這個解釋不确切。《字源》認為,顔字指額。這更不确切。《漢典》《漢字源流》認為,顔字本義指印堂。這同樣不确切。
顔字演變(《漢典》)
顔字由彥和頁構成。彥當是顏的初文,彥由文、廠和彡組成,廠和彡正是人的面部側面,廠的丿是鼻梁,彡是眉目變化時眉心出現的皺紋,“文”字是額頭上的皺紋。包括眉目、額頭、鼻子、面頰等在内的面部表情變化,反映着人的内心情緒變化。因此,人們就把面部的這些器官整合成一個字,寫作顔來表示面部表情。
顔字西周九年衛鼎金文字形
或許甲骨文有上廠下彡這個字形來表示面部表情,但因為指示不清,就在其上增加文(紋),還是指示不清,再加眉目(面),于是從廠彡(在廠下),加文(紋)變為彥,加眉目變為顏,又簡寫顔,最後簡化寫作顔。
人的喜怒哀樂,都可以通過面部表情表現出來,就是人們常說的眉目傳情。人們會用白、紅、綠、青等形容人的内心變化。如,臉色慘白,羞紅了臉,吓得臉都綠了,鐵青着臉。
憨豆表情誇張(網絡圖片)
含顔字的成語很多,都與面部表情有關。如,和顔悅色,還以顔色,笑逐顔開,龍顔大悅,龍顔震怒,厚顔無恥,顔面盡失,察顔觀色,等等。
顔字的引申義都與面部表情有關。
1.面容。《楚辭·漁父》:顔色憔悴,形如枯槁(面容憔悴,骨瘦如柴)。
2.女子的美貌。(1)《詩經·國風·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顔如舜華(姑娘和我一輛車,臉兒好像木槿花)。(2)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如,養顔,駐顔。
3.面子。漢府詩《孔雀東南飛》: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顔儀(走進大門入廳堂,進退為難面無光)。
4.引申為臉色。李白《古風》: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顔(松柏生來就孤高蒼勁,難做桃李以色來獻媚)。如,強顔歡笑。
5.顔料。顔料有礦物顔料和植物顔料,遠古人在生活實踐中逐步了解和使用這些顔料,用來染布或者繪畫,甚至紋身。如,五顔六色,顔料。
6.匾額。匾額一般懸挂于門楣之上,代表主人的意境。(1)《新唐書·馬燧傳》:勒石起義堂,帝榜其顔以寵之(皇帝命石刻“起義堂”,懸挂于門楣之上以表寵信之意)。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精雕的闌幹、玉砌的台階應該都還在,隻是那朱紅色的門匾已經被更換了)。
二、色字的來曆
色字,最早的字形是春秋時期的“墨敢鎛”上的金文,左右結構,左為爪,右為卩(人的變形),是一隻手在人面上塗脂抹粉的樣子,會意化妝。
色字演變(《字源》)
《說文解字》認為,“色,顔氣也。從人從卪[jié]。”《說文解字注》進一步解釋說,“(色)顔氣也。顔者,兩眉之間也,心達于氣。氣達于眉間是之謂色。顔氣與心若合符卪。”這些都是對秦小篆的字形進行的解讀,不準确。
《漢典》認為,色字本義是臉色。《漢字源流》(谷衍奎)則認為,色字本義是怒色。《字源》認為,色字本義是面部顔色。
色字戰國楚簡字形(《漢典》)
從色字字形變化看,戰國時期,楚簡大緻有兩種字形:一是在春秋金文字形基礎上,在卩[jié]旁加短橫;二是爪字和形變了的卩字,增加“頁”旁,更像一隻手在給人面部塗脂抹粉。
色字戰國秦簡字形(《漢典》)
戰國時期秦簡的色字也有兩種字形,一是繼承春秋金文字形,二是把春秋金文的手(爪)字訛變為人字形,卩字起筆和收筆都正好相反。秦小篆的色字繼承了秦簡第二種字形,上部訛變為刀字,下部訛變為巳。漢隸繼承這一字形,有的在巳字加一短豎飾筆變成巴字,楷書寫作色字。
一般情況下,人的臉色主要有幾種:白裡透紅、黑裡透紅和面黃肌瘦。面黃肌瘦是病态,這裡就不說了。黑裡透紅,那是勞動者的健康膚色,不是富貴人家的健康膚色。于是,人們更願意追求白裡透紅,認為這樣的面容是富貴之相,是最好看的。
白裡透紅這種面容,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于是,人們就想辦法在臉上塗脂抹粉,把黑面孔變白,讓腮部變紅,人為造成白裡透紅的樣子。人們把這個活動用一個字符來表達,這就是色字。
唐代女子化妝步驟(網絡圖片)
遠古時期,化妝是不分男女的,隻要有能力、有财力都要塗脂抹粉。據研究,商纣王時,女子已經用胭脂化妝。《周禮》設立“九嫔”官職,負責教育“女禦”(宮女)學習“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以便更好地伺候君王。陝西渭南澄城縣劉家窪發掘的春秋芮國男性貴族墓中,有一件微型銅盒,裡面的殘留物是一種美白化妝品。
春秋芮國男貴族墓中的化妝盒
在曆史長河中,表示塗脂抹粉的色字本義早早消失,變成了面色、臉色的代名詞,引申為面部表情,成為顔字的同義字。
1.面部表情。(1)《詩經·大雅·烝民》: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儀态端莊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負責)。(2)《詩經·大雅·皇矣》: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要看重疾言厲色,莫要依仗刑具兵革)。(3)《詩經·魯頌·泮水》:載色載笑,匪怒伊教(和顔悅色滿臉笑,不怒自威百姓服)。如,喜形于色,神色飛揚,不動聲色。
2.神情。《素問·三部九侯論》:其色必壽(從氣色看必定長壽)。如,氣色。
3.人對物體的視覺印象。《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彩缤紛,使人眼花缭亂)。如,色彩,顔色。
4.外表。《論語·顔淵》:色取仁而行違(表面上主張仁德,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
5.女子的容貌。《論語·子罕》: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我從沒見過喜愛道德像喜愛女色一樣的人)。如,國色,美色,聲色犬馬。如,美色,姿色。
6.進一步引申為情欲。如,色膽包天,色中餓鬼。
7.同一種事物不同顔色代表不同的品質和質量,多指用來表示金銀的純度。如,成色,足色。
8.不同的顔色可以區分不同種類的事物,引申為種類,樣式。如,清一色,各色人等,形形色色。
9.根據一定的标準尋求。如,物色。
10.風景和景觀。《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兩峰秀色,俱可手攬。如,春色滿園,湖光山色,海天一色,荷塘月色。
11.天空随時間變化而呈現不同的樣子。杜甫《石壕史》:夜色語聲絕。如,天色,夜色,月色。
12.引申為生氣、恐懼造成的面部變化。(1)《左傳·昭公十九年》:諺所謂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謂矣(俗話說,“在家裡發怒,而在大街上給人臉色看”,說的就是楚國了)。(2)《公羊傳·哀公六年》:諸大夫見之,皆色然而駭(衆大夫見狀,都大驚失色)。
總而言之,從本義上的區别來看,顔字表示面部表情,色字表示塗脂抹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